【摘 要】
: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处于运营状态的交通工程越来越多,作为运营监测重要组成部分,沉降变形监测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测量频率低、连续性差、数据准确率低且无法实时处理反馈沉降变形信息的人工监测已不能很好满足沉降运营监测所需实时性和准确性,因此,应用高精度、高效率及高实时性的自动化仪器进行沉降监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变形监测中,监测是基础,分析是手段,预报才是目的,对沉降进行合理有效的预测能在环境条件
【基金项目】
: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大数据的机器学习与评估方法(2018GZ0369),四川省科技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处于运营状态的交通工程越来越多,作为运营监测重要组成部分,沉降变形监测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测量频率低、连续性差、数据准确率低且无法实时处理反馈沉降变形信息的人工监测已不能很好满足沉降运营监测所需实时性和准确性,因此,应用高精度、高效率及高实时性的自动化仪器进行沉降监测已经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变形监测中,监测是基础,分析是手段,预报才是目的,对沉降进行合理有效的预测能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降变形处于发展过程时提前预报,从而保证工程的运营安全。自动化沉降监测相较人工监测有观测频率高、数据量大等不同,但目前针对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进行预测的研究较少。本文首先将常用于人工沉降监测数据的预测方法在自动化数据上进行试算,分析各方法适应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动化沉降监测受噪声影响大、监测频率高等特点,构建基于小波分解去噪的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改正多步预测组合模型,最后通过实测数据证明该模型是更适应于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的预测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具有的“小量级,大波动”特点,研究基于小波分解去噪方法的适用性。利用基于熵权的小波去噪评价指标来指导和确定小波分解层数,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去噪数据在有效去除噪声信号基础上很好地保留了沉降趋势信号,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2、针对常用参数寻优算法的不足,构建能评价短期趋势接近程度指标—趋势相近度Trend,形成基于Trend优化的组合参数寻优算法。该算法将格网-交叉验证算法、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三种参数寻优算法进行有机组合。实测数据预测结果表明:相较传统单一参数寻优算法,组合参数寻优算法构建的模型具有更高预测精度和稳健性。3、分析自动化沉降监测数据特点,针对性地结合基于小波分解去噪、基于Trend优化的组合参数寻优算法、支持向量机、改正多步预测方法构建组合模型。分析组合模型合理性,探讨组合模型中不同参数寻优算法及不同改正算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证明了组合模型的内部更优性。4、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实验,对组合模型在训练和预测阶段进行研究分析,并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不同预测模型应用效果。训练阶段,组合模型拟合相关系数高,对沉降趋势的确定是可靠的。预测阶段,分析不同步长预测残差,说明组合模型整体预测精度较高。对比均值化数据预处理方法,说明基于小波分解去噪预处理方法更优;对比ARIMA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从短期预测精度和中长期预测稳定性两个角度证明了组合模型的外部更优性。
其他文献
我国西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受地震、降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崩塌落石落石灾害频发。桥梁作为山区交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构筑物,遭受落石撞击的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桥上交通运营及桥梁结构的安全。因此,对于桥梁落石防护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柔性棚洞是一种常见的被动防护措施,凭借其结构轻巧、安装方便等特点,非常适用于桥梁结构的落石防护。而目前国内外对于这种棚洞在桥梁上的应用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相应的设计技术规范
随着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铁路桥梁,其中混凝土简支梁桥是我国铁路桥梁的常见类型。各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混凝土简支梁桥梁在运营期间梁体开裂,裂缝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桥梁结构的外观和耐久性而且会降低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桥梁的正常使用状态受到较大的扰动,进而影响桥面列车的行车安全,造成安全隐患,并且梁体裂缝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有进一步扩展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对列车荷载作用下梁体裂缝的扩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调查显示,居民出行需求和私家车出行率均在日益增长,随之出现的即是停车供需不平衡、不同类型停车场利用率不均衡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私家车拥有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以及停车收费费率对私家车拥有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为停车需求管理提供可靠建议,减少私家车出行率,缓解交通压力。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出行方式选择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炼,并阐述了出行方式选择的
地震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由于地震所引起的山体滑坡不计其数,尤其是西部山区,每年损失高达数十亿。然而,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模型试验、数值仿真及理论推导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边坡稳定性的研究逐渐成为趋势,但是鲜有文献从地震发生—边坡动力特征—边坡稳定性评价—滑塌致灾范围开展全链条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从地震震级评估—地震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地震作用下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超高海拔地区隧道日益增多。超高海拔地区具有空气稀薄,温度严寒,缺氧低压的特点,这些环境特征给公路隧道的防灾疏散提出了新的课题。海拔高度的增加使得隧道火灾的燃烧特性、烟气扩散机理和人员疏散活动与平原地区相比出现极大变化,由于超高海拔的特殊性以及相关研究的稀缺,有必要对超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烟气特性与人员疏散技术展开研究。针对超高海拔公路隧道火灾,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以
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日益增大,印染废水以及染料废水等工业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污染问题也随之增加。罗丹明这类被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属于碱性染料,并且具有很好的光学稳定性、对环境中p H地变化不敏感、拥有较为宽的波长范围等特点。其中的罗丹明B(Rh B)具有致癌、致突变、有毒等特性,对人体和生物的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并且常规的处理工艺已很难满足去除要求,因此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的处理技术。高铁酸盐的氧化性能非常强
川藏铁路沿线站房多位于高烈度区,且在近断层强震作用下可能出现较严重的破坏,不仅会产生大量经济损失,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影响铁路运输,引起比较严重的社会影响。与普通的民用建筑不同,铁路站房有着竖向刚度不均匀、柱网尺寸大、楼板局部不连续、易出现单跨框架等特点。在近断层强震作用下,站房结构的地震响应较为复杂。因此,为了提高川藏铁路典型站房的抗震安全,本文首先选取了198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并基于《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建设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隧道建设量也越来越多,而寒区隧道工程的修建和运营过程极易受到冻害问题的困扰,影响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而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开展寒区隧道的温度场及冻胀力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延崇高速棋盘梁隧道工程,采用现场监测、文献调研、数值模拟、理论推导的方法,开展了隧道温度场及冻胀力影响因素和保温防冻措施方面的研究,探究了围岩随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业固废采用堆存处置,固废产生源调查多依靠人工走访,实地确认,然而城市固废堆场分布随机性大、范围广,以这种方式进行地面调查效率低,成本高,不易动态监控固废产生与堆存。另一方面,由于固废管理依赖产废申报登记,在固废管理监控上存在漏洞,容易造成管控覆盖不全,监控遗漏。现有固废管理技术不足以支撑固废的精准管控,本文首次尝试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和智能化信息挖掘方法,追溯固废产生源,管控固废堆场。
频发的滑坡为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如何快速地进行滑坡识别检测对受灾评估和灾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日益丰富,使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实现更加快速的滑坡识别检测,极大弥补了人工实地踏勘的不足,同时使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滑坡的自动化识别也解决了人工选取特征的局限性。目前自动化滑坡识别方法往往基于高分辨率光学影像数据或高分辨率地形数据。由于不同类型的数据具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