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相对贫困群体是由于收入不足进而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社会下层的一部分群体。除此之外,他们在就业、教育、社会交往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以往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农村贫困群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排斥。当前在农村地区全面脱贫、贫困户全部摘帽的背景下,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相对贫困群体时,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相对贫困群体是否面临社会排斥?若是,其社会排斥体现在哪些维度?哪些维度的社会排斥有所减轻?相对贫困群体能否按照主流社会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如何减轻乃至消除社会排斥?本研究试图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对相对贫困和社会排斥的概念界定、测量方法、成因研究以及相对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的文献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社会排斥理论、社会支持与社会融合理论、社会分层与社会距离理论、脆弱群体理论,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厘清相对贫困与社会排斥关系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构建测量社会排斥的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分析框架,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Z村为田野调查地和实证资料来源,从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排斥三个维度入手,实证分析相对贫困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对田野调查点Z村的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田野调查点的代表性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论证。根据本文确定的相对贫困标准,测算Z村相对贫困发生率为36.6%。对Z村整体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相对贫困家庭与非相对贫困家庭在社会排斥不同维度的差异,对相对贫困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从定量分析相对贫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户主性别、年龄结构、家庭规模、自评健康状况等人口学特征。进一步分析相对贫困样本家庭的经济排斥、政治排斥和社会排斥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秦巴山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存在社会排斥现象,其中经济排斥、社会关系排斥现象明显,政治排斥现象不明显。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各维度排斥的影响,找出相对贫困与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排斥的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排斥与相对贫困相互影响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相对贫困的发生随着家庭务工人数的增加而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随着工作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随着找工作主观感受困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农户与村干部关系越好,相对贫困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对社会帮扶政策的关注程度越高,相对贫困发生的可能性越低。3、相对贫困的发生随着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减少。最后针对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排斥各指标存在的排斥现状,从优化就业培训内容、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多元利益表达渠道、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慈善凭借其传播速度快,宣传范围广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传统慈善的重要补充手段。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更是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以网络为技术支持的互联网慈善的合法存在。然而,我国网络慈善发展同国外网络慈善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民对网络慈善的关注情况并不乐观,频繁发生的网络慈善诈捐事件考验着网络慈善平台的公信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公民对网络慈善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作为网
学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在中疾控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中强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并提出了行动措施。此外,中职生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关注中职生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对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从疏离感这一心理学变量切入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展开行动并提出对策。本研究运用社
学位
基于历史政治学视角对于我国乡村治理进行了长时段的探索和分析,从乡镇政府制度层面首先分析乡村治理的制度基础,其次近代以来乡村治理影响思潮及其实践分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度层面变迁,梳理了现代中国乡镇政府治理资源和基础,形成了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治理逻辑变迁理路,构建乡村治理的研究框架: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秩序和治理方式五大结构要素,通过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总结乡镇政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劳工方面,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种是农民工的出现,城乡间的壁垒被打破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但却仍保留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另一种是国有企业中“双轨制”用工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以编制为核心,将企业内的职工分为体制外和体制内两种不同的类型,相对于体制内职工,体制外职工则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本文选择了兼具这两类群体特质的农电工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既有
学位
本研究将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视为女性通过劳动参与自身角色建构的场域,展现了在民族村寨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布依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巨变,分析了布依族女性怎样通过劳动参与实现社会角色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核心文化内容,如何被保存下来,又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双重语境下发挥具体作用。研究从场域中资本、惯习的作用机制分析展现出女性个体与群体的社会互动是达成社会角色的建构的重要原因;其中,宗教的现代经济
学位
(背景与前期研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国家超过一半的国民收入来自于制造业。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并在近几年发起了一系列寻找工匠、尊重工匠、培养工匠的活动,希望借此来复兴和振兴制造业。但不论是在工匠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整个制造业中,女性的发展都不如男性。为了深入认识制造业中的性别差异,尤其是收入差异和晋升差异问题,从而有效解释造成女性职业发展劣势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学位
近年来,中国儿童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福利模式从国家、政府提供儿童福利逐渐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儿童福利服务。政府发挥儿童福利提供的基本保障作用,社会工作作为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专业力量,参与到儿童福利服务的传递过程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社会工作机构实习项目为研究来源,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辅以量化研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研究者基于增能理论视角,以外部增能模式和个体主动增能模式为研究
学位
近年来,社区治理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社区自组织作为居民参与治理的重要组织载体蓬勃发展,不少社区通过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孵化和培育各类社区自组织。在社区自组织的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社区自组织在发展中出现“无力”现象,公共价值难以发挥,自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国内外学者对提升社区自组织能力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理论、政策、社会治理等宏观层面,因此笔者从微观实务角度出发,以自组
学位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系统,家庭氛围的好坏、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父母责骂导致孩子跳楼自杀”“13岁少年锤杀父母”等新闻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暴露出教养方式中的诸多弊端。家长教养问题逐渐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亲子教育问题反映出父母教养意识与教养方式不当,亲子关系的恶化,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会有很大
学位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学习任务群重组课程内容、重构教学单元、重建语文课堂,构建了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体系,是20世纪初中小学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的任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