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富血小板血浆上清液移植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血小板旁分泌机制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未体现出与动物实验一致的良好疗效,出现这一矛盾的原因尚不明确。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较大差别之一是在临床试验中患者常采取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抑制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同时也抑制了血小板的释放功能。血小板的分泌颗粒(致密颗粒、α-颗粒和溶酶体)可释放多种蛋白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和vW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等,同时循环的血小板还携带如血小板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源性因子(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一类的因子。根据文献报道,这些因子对各种损伤的愈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血小板的释放功能在损伤愈合中所起的作用有可能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被抑制,而在动物实验中却不存在这一现象。于是我们设想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释放功能的抑制有可能是导致各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与基础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的原因之一。本实验通过向大鼠梗死心肌内注射血小板释放因子,旨在检测移植活化后富血小板血浆上清液在大鼠心肌梗死后修复中的作用,初步探讨激活的血小板在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方法:经腹主动脉抽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的血液,采用二次离心法制作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 Poor Plasma,PPP),凝血酶激活后提取上清液,低温冻存。选取6-8周Wistar大鼠,随机分为PRP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扎Wistar大鼠冠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大鼠冠脉前降支后立即向缺血的周边区域注射100μL富血小板血浆上清液或贫血小板上清液。于术后第7天和28天处死动物,一部分大鼠用含有15%KCl的冰PBS灌流后立即行压力—容积曲线测定,另一部分大鼠用冰PBS灌流后低温冻存用以组织学分析。心肌组织横断面切片经过天狼猩红染色后,在偏振光显微镜下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梗死壁厚度、梗死面积、膨展程度,在环形偏振光显微镜下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胶原重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于荧光显微镜下结合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及心肌横断面积。结果:相对于对照组,PRP组28天舒张压力—容积曲线左移,提示PRP组梗死后左室整体扩张程度减小。PRP组7天和28天梗死区游离壁厚度大于对照组(1.93±0.20 vs 1.75±0.12mm,P<0.01;1.75±0.15 vs 1.59±0.25mm)。PRP组28天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40.34±4.62 vs 45.60±5.72%)。PRP组7天的膨展指数小于对照组(0.41±0.04 vs 0.54±0.06,P<0.05);PRP组28天的膨展指数较对照组有减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0.64±0.08 vs 0.73±0.09)。7天和28天PRP组和对照组梗死区以及室间隔的胶原容积分数均呈上升的趋势,7天和28天PRP组梗死区胶原容积分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42.25±6.72 vs 31.93±7.69%,P<0.01;76.86±5.47 vs 55.30±5.48%,P<0.01);虽无统计学差异,但PRP组室间隔的胶原容积分数有比对照组减小的趋势(7.40±1.06 vs 7.31±1.59%,8.48±3.89 vs 8.02±1.42%)。环形偏振光显微镜下绿、黄、橙、红色胶原反应了胶原由细至粗的过程,7天梗死区PRP组的绿色胶原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45.3±2.6 vs 34.6±2.5%,P<0.01),28天梗死区PRP组的绿色胶原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13.7±1.8 vs 24.7±1.5%,P<0.01),而28天梗死区PRP组的橙色胶原比对照组明显增多(66.9±1.0 vs 43.0±1.6%,P<0.01)。7天和28天PRP组非梗死区心肌细胞横断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419.38±63.65 vs 448.52±79.45μm2,P<0.01;446.05±87.82 vs 490.63±83.44μm2,P<0.01)。7天和28天PRP组梗死区(165.5±32.1 vs 84.2±29.3/mm2,P<0.05;116.9±2.4 vs 88.1±5.4/mm2,P<0.01)和非梗死区(79.44±8.2 vs 44.1±6.4/mm2;P<0.01;63.8±6.0 vs 47.4±4.5/mm2,P<0.01)小动脉长度密度大于对照组。7天和28天PRP组梗死区(82.9±12.5 vs 43.9±11.5/mm2,P<0.01:67.1±9.8 vs 33.4±9.1/mm2,P<0.01)和非梗死区(64.8±12.4 vs 36.2±8.7/mm2;P<0.01;54.4±10.0 vs 29.6±8.0/mm2,P<0.01)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活化富血小板血浆上清液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功能和左室重构,可能的机制为富血小板血浆激活后所释放的生长因子可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从而加速心肌梗死后组织修复过程和新生细胞外基质的成熟。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外周血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子痫前期孕妇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之间的差异,以及子痫前期和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产前与产后的变化,以此探讨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进展。方
【目的】 通过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CT)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和Ⅰ、Ⅲ型胶原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肺血管结构重建过程中的作用,观察中药复方茯
目的:通过频域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GCL(Ganglion cell layer,神经节细胞层)与视网膜RNFL(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探讨OC
目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病原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在我国流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是ST239型和ST5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流行及其所致感染类型与之分泌的多种粘附
提出了一种控制斑图(patern)的新方法———空间微扰法.以一个光学系统为例,用这一微扰法成功地稳定、选择和跟踪了不稳定的卷形、方形和六角形斑图.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新方法极易被应用到
【目的】 研究姜黄素(Curcumin,Cur)对人类绒毛膜癌细胞株JAR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从Curcumin抑制侵袭转移能力及相关基因调控的作用中发现控制和治疗绒
目的: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PV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视网膜前膜(ERMs)组织的构成组分,研究视网膜前膜(ERMs)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
目的: 建立基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OmpA基因VS1-VS2序列的RFLP基因分型技术,提高CT感染的检出和基因分型率;研究广州地区男性CT性尿道炎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介绍了机敏复合材料内传感光纤植入技术的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复合材料及传感光纤阵列铺设方式、光纤的植入方案、埋置工艺、光纤内埋部分在热压时的保护、光纤的引出及引出时
目的:研究常规剂量国产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水肿的作用机制,为曲安奈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