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界限——论温特森三部小说中的话语颠覆与重建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33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妮特?温特森(1959-)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界限”是珍妮特?温特森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她经常在作品中描述人物如何尝试跨越宗教,神话,空间,历史和科学等方面的界限,她本人在创作中也试图跨越话语之间的界限。这一尝试既是富于挑战性的也是引人入胜的。她的三部作品《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985),《激情》(1987)以及《写在身体上》(1992)都展现了她颠覆传统话语并重构新话语的不断努力。本论文旨在探索温特森的三部小说中,主人公如何对抗来自基督教义,历史化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的绝对权威对他们的禁锢,以及温特森解构权威话语并重构新话语的实践。  本文主要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温特森的生平和文学创作以及文献综述和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分析温特森在其小说中如何展现了主人公所遭遇的基督教义的控制和历史话语、科学话语的控制与欺骗。第三章揭示了温特森如何展示了主人公的对抗精神:他们通过反叛或逃离宗教、历史、医学等权威话语努力获取自由。第四章分析温特森如何通过描述主人公的遭遇,颠覆传统话语来努力重构新话语——女性主义话语,个人叙事以及抒情性话语——来颠覆宏大叙事的界限。最后一章简要总结了该论文。指出在被宗教、历史宏大叙事和科学所主导的社会里,“界限”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努力跨越界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指出本文的局限性并提出日后温特森研究的可能视角。
其他文献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木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
语法教学在英语课程中的作用与现状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语法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作为非母语学习者,语法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门语言的规律。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出现,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对语法的考核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外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以及“任务教学途径”成为了当今外语教学所倡导的新趋势。课程标准的出现体现了对
线条在中国画里不仅起着塑造形象的作用,而且还把任何繁杂的事物体现得完美和谐统一。大家知道,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事物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完美。也就是说各种因素中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线条在古今一些优秀中国画作品里美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艺术家们从线条中感知了“和谐美”这一精神符号,将这些看似无序的符号进行组合,最终把无序的线条组成有序的“和谐美”的语言。在中
We introduce a new dynamic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D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nvestigate the reconstruction problem for the nonline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当今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非正式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向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着眼于知识互补,强调“文理会通”,分别向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一种是着眼于价值传递,强调“无用之用”,向学生介绍人类的普适价值,从个人、国家与社会、世界(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普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睿智思考,启发大学生关注自身、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在培养途
迄今,国内出版了大量的作家全集、年谱、编年史、资料汇编等,但还未见一本真正在文学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对某一年的文学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文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项研
自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1892年提出预设这一概念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哲学界对预设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指代本质的探索。在哲学研究的
晚生代作家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创作群体。从晚生代苦难叙事的文本分析入手,考察其苦难叙事的内容意蕴和形式特征,从二者的深度融合中挖掘其苦难叙事形态张显的作家
茶尺蠖是苏、浙、皖等省茶树上的主要害虫。因此,进行茶尺蠖种群消长规律、测报办法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进行上述有关研究中,要正确测定田间虫量,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