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及肠道微生物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a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建立单中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及失蛋白肠病的临床研究队列,探讨疾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生存情况及预后因素。2.分析不同表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揭示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表型间存在的规律,探讨肠道微生物在狼疮发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3.建立多中心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的起始队列,进行横断面分析,为预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方法:1.回顾性纳入1997年至2016年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失蛋白肠病患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确诊时间为基线时间,收集人口学、家族史、临床特征、免疫学指标等基线资料并进行随访,分别以死亡和出现复发或死亡作为研究终点。采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描述及分析,分层Kaplan-Meier曲线应用Log-Rank法检验,对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进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2.肠道微生物研究方面,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狼疮胃肠道受累、狼疮肾炎及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粪便,通过16srDNA测序鉴定并划分细菌类群,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各表型与健康对照间肠道菌群的差异。3.多中心预后研究方面,纳入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协作组平台中SLE发病至登记入组时间小于6个月的患者,收集入组时人口学信息、家族史、临床表现、免疫指标作为基线资料,对基线资料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1.系统性红斑狼疮胃肠道受累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假性肠梗阻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失蛋白肠病两种类型,分别入组133例和58例患者,女性均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92.48%和79.31%,年龄分布在11岁至71岁之间,43.61%至53.45%患者以狼疮胃肠道损害作为狼疮首发表现出现。(1)SLE-IPO主要表现为肠梗阻症状,21.05%至24.06%患者存在泌尿系统症状,浆膜炎为最常见合并受累系统,见于63.91%患者,分别有63.16%、21.80%、57.14%患者合并肾脏、神经、血液系统病变。抗SSA抗体阳性率最高,为66.17%,补体减低患者占84.96%。52.63%的患者合并肾盂输尿管扩张,这部分患者中,膀胱壁受累(42.86%vs 6.35%,P<0.001)、肝胆管扩张(14.29%vs 3.17%,P=0.026)及浆膜炎(78.57%vs 47.62%,P<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肾盂输尿管扩张的患者,部分患者表现为广泛空腔脏器扩张的三联征。浆膜炎(OR=10.114,P=0.000),神经病变(OR=4.336,P=0.000),抗 SSA 抗体阳性(OR=2.092,P=0.014),抗 SSB 抗体阳性(OR=2.433,P=0.035),补体减低(OR=2.685,P=0.003)是 SLE患者发生IPO的危险因素。基线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100%,50.38%患者进行激素冲击治疗,85.71%应用环磷酰胺。SLE-IPO的预后较差,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51%、89.46%、86.73%。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占53.33%。1年、2年、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4.71%、26.32%、37.04%。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起病晚(HR=1.051,P=0.027)、合并神经系统病变(HR=4.621,P=0.017),保护性因素包括抗SSA抗体阳性(HR=0.530,P=0.039),疾病早期给予一线免疫抑制剂治疗(HR=0.209,P=0.020)、达到早期缓解(HR=0.530,P=0.039)则可提高SLE-IPO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改善预后。(2)SLE-PLE以低白蛋白(100%)、水肿(89.66%)、浆膜腔积液(77.59%)为特点,1/3患者无消化系统症状。诊断性实验锝99标记的白蛋白核素闪烁显像显示蛋白漏出部位多为小肠。抗SSA抗体阳性率为51.72%,87.93%的患者出现补体降低。SLE-PLE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9%、91.49%、88.54%。感染(40.00%)、狼疮活动(40.00%)为主要死亡原因。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χ2=9.061,P=0.003)、24h尿蛋白升高(HR=1.553,P=0.012)为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早期识别、诊断并加强支持治疗将改善SLE-PLE患者的预后。2.入组狼疮胃肠道受累、狼疮肾炎及神经精神狼疮患者各4例、健康对照7例,分别从门、科、属、种的水平上对正常人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行分析,不同表型的狼疮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较健康人群存在不同的差异。狼疮肾炎及狼疮胃肠道损害的患者厚壁菌门减少(42.48%、49.37%vs 60.61%)、变形菌门增多(43.29%、17.61%vs 8.72%),尤其狼疮胃肠道损害的患者中肠道微生态严重紊乱,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所占比例仅占50.39%,而变形菌门(43.29%vs 8.73%,P=0.021)、肠杆菌科(42.54%vs 6.79%,P=0.018)及大肠志贺菌(36.03%vs 2.61%,P=0.040)显著富集。3.多中心系统性红斑狼疮起始队列部分,队列中共有患者1514人,女性为1370人,男性144人,平均发病年龄31.36岁,5.22%有风湿免疫病家族史,有异常生育史患者占16.24%。与我中心前期包含2104例患者的患病队列相比,SLE起病年龄(P<0.001)、确诊年龄(P=0.003)更晚。出现颊部红斑及盘状红斑患者分别占49.47%和10.30%,光过敏占24.97%,23.98%患者有口腔溃疡,53.30%的患者存在关节炎,浆膜炎的比例为22.85%,肾脏受累和神经受累的比例分别为46.10%和6.93%,67.70%患者有血液系统病变。较患病队列,起始队列的浆膜炎(P<0.001)、神经病变(P<0.001)、血液系统病变比例更高(P<0.001)。在自身抗体的检查中,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与抗SSB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9.36%、22.66%、32.16%与10.96%。起始队列中抗核抗体阳性率较患病队列低(P<0.001)。结论: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胃肠道受累的临床研究队列,全面描述狼疮这一少见表型的临床特点,发现SLE-IPO患者浆膜炎、抗SSA抗体阳性率高,SLE患者发生IPO的危险因素包括浆膜炎、神经病变、抗SSA抗体阳性、抗SSB抗体阳性及补体减低,5年生存率为86.73%,3年累积复发率为37.04%,起病晚、合并神经系统病变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抗SSA抗体阳性为保护性因素,疾病早期给予一线免疫抑制剂治疗、达到早期缓解可提高SLE-IPO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并改善预后。SLE-PLE以低白蛋白、7水肿、多浆膜腔积液为特点,1/3患者无消化系统症状。诊断性实验锝99标记的白蛋白核素闪烁显像显示蛋白漏出部位多为小肠。5年生存率为88.54%。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24h尿蛋白升高为预后不良相关因素,早期识别、诊断并加强支持治疗将改善SLE-PLE患者的预后。2.肠道微生态在狼疮不同表型的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狼疮肾炎及狼疮胃肠道损害的患者中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并出现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多,重建微生态平衡有望使狼疮患者获益。3.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起始队列,通过横断面研究揭示了亚洲中国人SLE起病初期的临床特点,为今后的预后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孟鲁司特钠为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体,对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有特异性抑制作用。其主要治疗病症有成人哮喘和儿童哮喘,还适用于预防运动引起的支气管收缩。目前已上市的剂型有片
针对目前中国船员队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基于"一路一带"和"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分析船员队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航海教育视角,探讨中国船员尤其是远洋船
基层群众舞蹈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相对比专业的舞蹈,基层群众舞蹈具有群众性和互动性,更加符合
中国古代道教仙传文学作为道教文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文献整理考证、宗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三个方面。同时,在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还存
目的:为了测定绞股蓝不同部位多糖的含量和对其测定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方法:采用比色法进 行了绞股蓝茎、叶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绞股蓝叶中多糖含量为(1.78± 0.60)%,茎中多糖的含量
<正> 在图1所示自动线上,采用最新加工方法对圆盘制动器进行加工。由于采用一般自动线不能达到所要求的节拍时间,所以采用具有各六个加工工位和各六个测量工位的三条平行设置
现代自由心证制度克服了传统自由心证的一些弊端,自由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并且形成了内部的保障机制以加强该制度的合理性。现代自由心证制度与法官的心理是分不开的,在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供应链概念的拓展,供应链设计新的模型工具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接着回顾了供应链设计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
《欢乐喜剧人》是我国首档大型明星喜剧竞赛真人秀节目,由东方卫视、欢乐传媒与华录百纳共同打造。《欢乐喜剧人》第二季12期节目网络播放量超过10亿,蝉联12周冠军,它的播出
实验采用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法,考察了乙醇浓度、超声波功率、微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木芙蓉花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其工艺条件。微波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