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门槛效应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ch19870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耦合水平的直接体现和关键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快速增长,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资源压力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愈发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首先基于集聚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以及外部性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进一步厘清了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影响机制。其次,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Durbin模型对省级尺度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偏微分分解方法对其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最后,为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影响的门槛效应。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研究期内,我国各省级区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2)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对其邻近地区也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0.823)显著强于空间溢出效应(0.264);(3)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影响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4.520和6.429,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其边际作用呈递减趋势。文章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省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不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支持政策,促进区域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技术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性日益增强,技术价值问题成为当代热点话题,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该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对此,应当在广泛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挖掘其中蕴藏的技术价值见解。首先,根据《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及相关时代资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技术价值思想意蕴,并探讨了
学位
基于大国小农与农民群体分化的现实,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便捷高效途径。农地流转实践虽已进行多年,但各地成效差异巨大,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面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与后疫情时代下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稳住农业基本盘,提高农地流转质量,以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规范农地流转既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着力点。为深入了解当前农地
学位
“官僚资本主义”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语境下为发动广大民众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建构起来的革命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实践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学者福柯与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实践理论,探讨“官僚资本主义”这一革命话语生成的语境、逻辑、实践,总结其历史经验,以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镜鉴。“官僚资本主义”革命话语的生成
学位
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已有不少研究对土地数量-空间耦合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但在进行土地利用数量-空间复合优化时对土地利用系统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考虑的还不够充分,同时空间布局模拟模型的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在过去20多年里武汉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大量的耕地以及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减少。从长远来看,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将是
学位
在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短缺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各种生态和环境问题,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合理的土地利用配置对土地利用系统发展,特别是生态脆弱的流域土地系统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管理者必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关键。因此,优化土地利用分配被认为是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学位
19世纪以来,时间与空间的分离使得我们居住的城市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伴随着全球化拓展至世界各个国家、城市和地区,成为人类世界所不得不面临的共同背景,同时这种风险也将城市空间本身所遭遇的问题与挑战日渐凸显出来。针对城市空间的新变化,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吉登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将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置于空间维度当中加以考察,他在批判吸收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哈格特斯兰德时间地理学理论、福
学位
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刚需,为人们从事劳动、投身社会建设提供物质条件。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类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社会长期安定,于国于民皆为首务。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发展历经千年而至今,期间经历多次粮食饥荒与战争,数个王朝因粮而兴、因粮而亡。因此,执政者始终将粮食问题看成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把粮食安全上升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曾对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过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催生出数字劳动这一新型劳动形态。数字劳动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围绕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具体形态等基础性问题争论不断,未达成统一观点,争论的中心更是聚焦于数字劳动具有生产劳动抑或非生产劳动的属性。数字劳动属性引起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者们立足不同的理论基础,缺乏统一的
学位
人工智能技术是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劳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类劳动能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的发展趋势,探寻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劳动解放的现实表现,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
劳动力再生产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的概念。它既具有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动力所在。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因而劳动力再生产具有一般性特征,必须贯彻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之中。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分析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科学解释了社会形态演进规律,找到了对其进行划分的合理标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