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ac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党一开始就能够自觉地运用它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学会并始终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历史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个体大思精、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中国化,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其核心内容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也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理论修养与民族智慧的问题。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的?其最终目标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崛起,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跃居世界各民族前列的百年梦想。最初学习西方,这是因为在寻找中华民族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的时候,在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哲学传统中找不到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在当时如惊涛拍岸般汹涌而至的众多西方思潮中,一大批先进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并跻身于现代化国家行列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与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相伴而行、兼程并进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学术界关于这个艰巨复杂、迂回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研究将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迄今为止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及其哲学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整准确地理解、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根据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转换和解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用中国人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继毛泽东思想及其哲学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思想理论贡献不仅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具有广泛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反映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这种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辩证关系,迄今尚未得到过具体而系统的阐述。
  我的这篇论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历史过程进行综合考察,故采用的是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
  本论文以史论结合的方法,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即内在逻辑),以便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或一般规律。
  第一章首先开宗明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基本内涵综合当前学术界的基本共识进行了界定,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简要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进行了归纳概括。
  本文用两章的篇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八十多年的历史进程分上、下两篇进行了概括阐述:上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至毛泽东晚年的哲学理论与实践,主要叙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中全党智慧而形成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下篇概括了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十年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新贡献。这两章涉及从五四运动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长达九十年的历史跨度,其间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各约三十年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先后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及其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两大成果。本论文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视之为一以贯之的整体,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梳理。
  第四章归纳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历史联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启示。
  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逻辑归结之处。本章首先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初步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结合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和中国哲学相结合的历史规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基本规律所体现的一个过程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态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与结合,这种统一与结合又表现为继承以发展、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历史必然性与历史主动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归纳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的"统一律":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历史与逻辑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过程,而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是具体的统一,又是历史的统一。这是本文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6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规律。
  这篇论文是我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大题目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初步总结。
其他文献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国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在实践层面上较晚引起重视的领域,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展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社会建设是随着我国“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提出并逐渐成
交往(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交往理论的学科纷繁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界定交往的含义,一般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狭义的交往,即从信息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交往。这种理念认为交往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作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源),这些符号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才能够得以传播。狭义的交往观着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交往,是一种技术性的交往观。二是广义的交往,即社会学意
学位
先秦华夏民族的天下观以儒家的天下观为主体,主导着后世中国人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想像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天下观的源头是中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敬天信仰;天下观的发展缘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渗透到政治生活以至于“平天下”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传统天下观的衰落导火索是中华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较量中式微。  在中华民族着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在世界新秩序亟待建立的多元化时代,天下观的重建是一项迫切的理论课
学位
鉴于公司在当下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对公司的研究具有必要性,管理学、法学在公司研究方面都已取得相应成果。作为舶来品的公司被“拿来”到中国后,虽然已经落地生根,对中国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遇到了“中国式困境”。这种困境,只有以哲学的方式,从本质上着手才有解决的可能。这是中国学者对公司进行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存在存在于存在者之中,公司作为存在者,能够通过以“存在形式”对公司的追问,获得“公
笛卡尔是一个体系性的哲学家,其哲学的诸多范畴有着紧密的关连,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而“慷慨”则是这张网上的一个重要“纽结”。本论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笛卡尔提出的“慷慨”这一重要范畴之上,将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灵魂的激情》等原著和他与好友麦尔赛纳、伊丽莎白及克里斯蒂娜女王等人的书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努力把笛卡尔在这些著述中同慷慨这一美德的相
学位
“心”在古代哲学中有它独特的意义。在庄子的哲学中“心”也占有重要地位,它通常指心境、心情等。以老子的道为本,“心”分为合道之心与离道之心,要达到“真人”、“至人”的体道境界就需要提升心灵的修养,从而使得从心灵到肉体都得到自由和超越。庄子对“心”的阐述与唯识学中的心识思想有着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思想体系是如何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影响的。心识思想试图从本体的角度论证在唯识学
学位
杨廷筠是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他是一名儒士,有过奉佛的经历,改信天主教后,他积极保护教士、资助教会,并著书立说,提出援耶入儒思想、耶释明辨思想,为天主教在华发展和传播做了突出贡献。因此,研究杨廷筠曲折的宗教历程和复合的哲学思想,对于丰富中西思想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论文运用哲学研究方法,从耶、儒、佛三教关系的角度切入,研究杨廷筠的思想。  在援耶入儒部分,论文首先提及杨廷筠如何引进神创论来驳
学位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学术荣誉,但也招致学者们的种种责难,特别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成为困扰他的核心问题。从而产生“语言转向”,认为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试图用语言分析的方法解决不可通约性面临的困难。库恩的语言研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语言学转向的批判,是语言哲学中“解释学转向”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同时,库恩的语言研究在语言学里应归于语用学。“不可通约性”
学位
“自由”理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从康德哲学的体系的立场出发,理性的自由是康德的思想目标。在动词意义上来理解的思将如何通过自身并在自身中实现这个目标?本文试图通过七个章节详细地说明,“自由”作为康德合目的之思的产物是如何成为了康德哲学体系的拱顶石的。  第一章,总述理性是如何在与批判的关系中理解自身及其自由的现实性的。批判所针对的是身陷历史困境却无法自拔的理性。为了将理性从不自由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虽然
学位
苏联解体是上个世纪晚期发生的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其进行反思与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尤其是对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来说。但对苏联解体的反思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证性的水平之上,而是要超越实证性的探索以上升到思辨性的哲学的水平,从而在更深刻的基础之上批判各种根本性的非法的观点。  在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索中,存在着各种历史宿命论性质的学说,主要的代表观点有“乌托邦”说、“早产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