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性质和蛋白激酶wsv083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A511429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是一种杆状DNA病毒,具有囊膜和被膜,DNA为双链环状。WSSV是目前对虾的最主要的病害,对对虾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所以对WSSV的性质和感染机制等研究对于对虾养殖业意义重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测定WSSV粒子的质量和其基本组成;②探讨微生物在感染了WSSV的螯虾死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③研究了WSSV囊膜表面的蛋白的种类;④对WSSV的一个蛋白激酶wsv083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先计算出WSSV基因组的质量,再测定WSSV的基因组DNA占整个WSSV粒子质量的比例的思路,计算出了一个完整WSSV粒子的质量。进一步测定得到WSSV悬液的每个OD600相当于3.34×108/l的病毒浓度。另外,WSSV各组分在总重量中的比例经测定如下:基因组DNA占10.17%,核衣壳中的蛋白占43.07%,囊膜中的脂类含量约为22%,囊膜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24.76%;另外还测定了四种主要膜蛋白的相对比例。2、为了研究微生物在感染了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死亡过程中的作用,对染毒螯虾注射抗生素,发现其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下降。平板计数结果显示染毒螯虾的血淋巴中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增加。分析表明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等条件致病菌。而抗生素对WSSV的增殖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螯虾在感染了WSSV后血细胞的消失导致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大幅增加,从而加速了螯虾的死亡速度。3、利用生物素标记转移技术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凡纳滨对虾的鳃细胞膜蛋白进行标记,研究其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分子量在50-56KD之间的两种蛋白质位于WSSV的表面,并且与鳃细胞膜蛋白具有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根据分子量推测可能是病毒的两种膜蛋白,VP52A和VP56。4、把wsv083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和纯化,与纯化的VP28和VP19置于激酶缓冲液中看能否催化磷酸化。研究结果表明wsv083并不具备这个功能。另外还发现wsv083存在苏氨酸和酪氨酸的磷酸化,但没有丝氨酸的磷酸化。而wsv083的突变体则没有磷酸化。结果表明wsv083可以催化自身磷酸化。但其具体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目的:评估骨关节炎在我国患病及用药现况,并进行疾病评估。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对2017年4—10月全国40家医院1 066例骨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患病情况、
目的:评估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治疗急性牙髓炎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和影响因素,以获得风险预防措施。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的不同高
作者于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对台湾海峡鱼类于不同季节感染绦虫种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两种假叶目绦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的季节动态进行了观察;并就台湾海峡绦虫感染宿主
由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制约,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意识的表现较为微弱和模糊.而民间四大传说展露了突出、强烈的爱情悲剧意识,并显示出一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情感观念,从而丰富
在养鸡生产中,鸡大肠杆菌仍然是严重危害畜禽的疾病之一,也是引起仔鸡死亡的重要原因。大肠杆菌引起的仔鸡黄白痢导致死亡的例子较多,特别在农村散养户的鸡场中发病率最高。严重
西尔维娅·普拉斯,这个以"辉煌的痛苦和神圣的嚎叫"征服世界的自白派女诗人,这个以全部的生命和艺术诠释死亡的黑色艺术家,其矛盾交织的死亡意识里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内容,又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1867)作为棘皮动物门的代表性物种之一,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商业价值较高的经济物种,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仿刺参养殖已逐渐成为我国水
1引言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根据项目总体目标和施工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的全过程管理
急相期反应在感染疾病的动物体内被发现,是生物体先天性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感染、创伤、肿瘤增生和炎症等出现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从而快速
杂种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遗传学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未得到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