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银屑病模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idemeng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ALA-PDT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全影响的研究
  背景: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遇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临床上特征的表现为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破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同时现阶段该疾病无法根治,易复发,并可造成全身系统损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银屑病。本实验采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用外涂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研究ALA-PDT疗后对其是否有作用,并尝试探寻其发病机理。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ALA-PDT对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全影响。
  方法:7-9周龄小鼠,每日背部外涂咪喹莫特乳膏。将实验动物随机分5组:1、空白对照组;2、咪喹莫特组;3、咪喹莫特+单独红光组;4、咪喹莫特+单独ALA组;5、咪喹莫特后使用ALA-PDT组。每组5只小鼠。在8天内观察小鼠皮肤皮损大体情况(红斑、鳞屑、厚度及综合评分指数)、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表皮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的情况)、免疫印记(检测小鼠皮肤K17及JAK通路的表达情况)。
  结果:
  1.ALA-PDT对咪喹莫特所致银屑病样皮损有抑制作用
  与对照组相比,咪喹莫特组红斑、鳞屑、厚度及综合评分指数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ALA和单纯红光照射无明显改变。ALA-PDT则可改善咪喹莫特所致银屑病样皮损,使红斑、鳞屑、厚度及综合评分指数下降。
  2.ALA-PDT对咪喹莫特所致银屑病样皮损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角化不良有抑制作用
  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咪喹莫特组表皮角化过度及角化不良,而单纯ALA和单纯红光对表皮无明显改变。ALA-PDT则可改善咪喹莫特所致表皮角化过度及角化不良。
  3.ALA-PDT对咪喹莫特所致小鼠银屑病样皮损JAK通路有抑制作用
  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咪喹莫特组中K17、JAK1和JAK2表达量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外用ALA和单独红光对K17、JAK1和JAK2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外用ALA-PDT则可改善咪喹莫特所致K17、JAK1和JAK2表达量上升。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咪喹莫特组中SOCs1、SOCs3表达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ALA-PDT干预后其表达水平出现上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内实验中,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模型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表达异常及过度增殖。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减轻银屑病样皮损其红斑、鳞屑、厚度及综合评分指数,角质形成细胞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同时,通过JAK通路抑制K17、JAK1和JAK2表达。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小鼠;咪喹莫特;银屑病
  第二部分ALA-PDT对IFN-γ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表达异常及增殖的机制研究
  背景:早期的研究表明,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4+T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γ对角质形成细胞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巨大作用。而且,血清中的IFN-γ表达与银屑病的临床严重程度和活性相关因此,IFN-γ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诱导剂,而角蛋白(Keratin17,K17)可以用作评估银屑病治疗效果的标志物。银屑病皮损越严重,K17表达水平越高,表明K17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起作用。因此,IFN-γ可能是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的诱导剂,而K17可以用作评估银屑病治疗效果的标志物。
  最近,JAK蛋白已成为治疗包括银屑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的新治疗靶标。通过免疫细胞将细胞因子信号转化为调节增殖和分化的基因反应,JAK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通路在介导炎症性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已有学者证明证明,在银屑病皮损中STAT3的表达上调。而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表皮基底干细胞层中过表达活化的STAT3的能够重够银屑病的很多临床特征。
  目的:本研究旨在ALA-PDT通过JAK通路对IFN-γ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表达异常及增殖的机制的影响。
  方法:角质形成细胞在37℃,5%CO2培养箱下用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IFN-γ构建过度角化角蛋白表达异常及增殖模型,并且随机将实验分4组:1、空白对照组;2、IFN-γ组;3、ALA-PDT组;4、IFN-γ+ALA-PDT组。先检测不同浓度的ALA对角质形成细胞活性的影响,不同剂量的红光对角质形成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合适的银屑病样模型。后检测细胞增殖活性(CCK-8法)、细胞周期、过度角化及过度增殖相关蛋白K17及JAK通路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
  结果:
  1、不同浓度的ALA对角质形成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
  不同浓度ALA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5-氨基酮戊酸浓度的增加,没有影响到角质形成细胞其活性,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2、不同剂量的红光对角质形成细胞活性的影响
  发现红光在2J/cm2时下降5%,照光剂量4J/cm2以上细胞凋亡逐渐明显,增殖活性下降50%。提示ALA-PDT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作用。
  3、ALA-PDT对IFN-γ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CCK8结果显示,IFN-γ组角质形成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增殖活性明显上升。而ALA-PDT则可逆转其细胞增殖活性。
  4、ALA-PDT对IFN-γ诱导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ALA-PDT干预后角质形成细胞中细胞周期的变化:发现IFN-γ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G1期显著下降(P<0.05)。而在ALA-PDT干预后与IFN-γ组相比,G1期上升明显(P<0.05)。
  5、ALA-PDT对IFN-γ诱导角质形成细胞JAK通路的影响
  Westernblot结果显示,IFN-γ组中K17、JAK1和JAK2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外用ALA-PDT对K17、JAK1和JAK2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外用ALA-PDT则可逆转IFN-γ所致K17、JAK1和JAK2表达量上升。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FN-γ组中Socs1、Socs3表达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ALA-PDT干预后其表达水平出现上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动物实验中,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抑制IFN-γ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表达异常及增殖,使G1期显著上升,可能与调控JAK通路和角化及增殖相关的K17有关。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角质形成细胞;IFN-γ;JAK通路
  第三部分ALA-PDT通过产生活性氧ROS对IFN-γ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表达异常及增殖机制的研究
  背景:光敏剂、光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光动力的三要素。光动力是光敏剂结合特定波长光,光敏剂吸收光后与氧发生一系列反应,通过细胞毒作用或影响细胞生物行为而发挥治疗作用。有研究指出,ALA-PDT用过产生ROS可加速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同时认为NAC(ROS消除剂)作为ROS抑制剂,能有效的用于ROS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NAC对ALA-PDT干预后角质形成细胞其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角质形成细胞在37℃,5%CO2条件下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IFN-γ构建过度角化角化不全及增殖模型,将实验随机分为4组:1、IFN-γ组;2、IFN-γ+ALA-PDT组;3、IFN-γ+NAC组;4、IFN-γ+ALA-PDT+NAC。检测细胞增殖活性(CCK-8法)、细胞周期、过度角化及过度增殖相关蛋白K17及JAK通路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
  结果:
  1、NAC对ALA-PDT干预后角质形成细胞其细胞活性的影响
  CCK8结果显示,发现IFN-γ+ALA-PDT组细胞增殖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NAC干预后与IFN-γ+ALA-PDT组相比,增殖表达水平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NAC对ALA-PDT干预后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表达的影响
  以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发现IFN-γ+ALA-PDT组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G1期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AC干预后与IFN-γ+ALA-PDT组相比,角质形成细胞G1期显著上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NAC对ALA-PDT干预后角质形成细胞JAK通路的的影响
  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IFN-γ组相比,IFN-γ+ALA-PDT组中K17、JAK1和JAK2表达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NAC干预后其表达水平出现上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IFN-γ组相比,IFN-γ+ALA-PDT组中Socs1、Socs3表达明显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NAC干预后其表达水平出现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体外实验中,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通过产生活性氧抑制IFN-γ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过度角化及增殖,使G1期显著上升,可能与调控JAK通路和角化及增殖相关的K17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比观察:(1)急性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性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大脑相比,功能和结构的异常;(2)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HZ患者向PHN转化前后脑功能和灰质体积的改变。方法:1.获取数据:试验1共纳入32例HZ患者、18例PHN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试验2纳入12例从HZ慢
学位
研究目的 近年来,光电设备已经广泛用于面部年轻化。多次重复的光电治疗常常带来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光电技术的广泛和长期使用也给皮肤科医生带来了新的问题,长期多次激光治疗是否会改变皮肤的敏感性?它会导致表皮变薄吗?会影响表面微循环,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目前的临床观察到的主要不良反应集中在色素异常或疤痕形成。客观的皮肤长期随访结果尚缺乏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的重点是广泛使用的多个光电治疗设备治疗后皮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好发于皮肤表面的恶性肿瘤,是皮肤癌中最严重且造成最多死亡的一种类型。近些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尽管众多学者针对黑色素瘤已投入了巨大的研究和治疗方案的改善,但是黑色素瘤仍是临床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因此,全面深入地探索黑色素瘤的发病机理及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分子调控网络对于研究并开发有效的生物靶向药
学位
第一章皮肤黑素瘤中ESRP1靶基因分析  目的: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皮肤黑素瘤中上皮剪接调节蛋白1(epithelial splicing regulatory protein l,ESRP1)的表达情况和功能调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靶基因ESRP1相关激酶、miRNA和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  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103个皮肤黑素瘤样本转录测序数据,分析预测ESRP1的表达水平及其
[目的]优化外泌体提取分离纯化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外泌体提取效率。基于二代测序对AD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RNAs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D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中miRNA-150-5p对KC的增殖、凋亡、活化、分化以及炎症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方法]①收集我院AD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样本,分别采用超高速离心法和exoEasyMaxiKit试剂盒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采用电镜与纳米颗粒
第一部分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镶嵌型penA基因突变株构建  目的:构建交换镶嵌型penA10.001和penA60.001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突变株  方法: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UC57-penA10.001-kanarpsL-down和pUC57-penA60.001-kanarpsL-down,采用二次同源重组反向筛选完整交换两株临床分离菌株SZ20(penA60.001)和SRRSH78(pe
学位
目的:反常性痤疮(acne inversa,AI)是一种主要累及顶泌汗腺分布及间擦皱褶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丘疹、结节,后期可逐渐形成脓肿、窦道、瘢痕,常伴有疼痛。本病是与遗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免疫相关疾病,且此病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焦虑及社交障碍等心理性疾病。反常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40%的患者有家族史,即家族性反常性痤疮;
皮肤癣菌病为全球第四大常见疾病,且皮肤癣菌感染后极易复发。絮状表皮癣菌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之一,易感染皮肤以及甲,头发感染甚为少见。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其感染发病率可高于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常见皮肤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在分类学上单独成属,其在致病性和生态习性上也有着独特的一面。因絮状表皮癣菌为亲人性皮肤癣菌,缺乏相应的动物模型,现有的分子、组学等研究工具也仅应用于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
第一部分中波紫外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lncRNA表达谱的影响  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皮肤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两种,急性损伤以皮肤炎症、DNA损伤和免疫抑制为主,慢性损伤主要包括光老化和皮肤癌变。随着大气臭氧层持续不断的破坏,地球表面UVB辐射逐渐增强,其长期照射对人体皮肤细胞的损伤问题日益凸显,皮肤防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学位
蕈样肉芽肿(MF)是皮肤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晚期可累及全身,预后较差,故对本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仍是热点。肿瘤的形成不仅和基因突变有关,还与表观遗传学修饰有关,包括组蛋白甲基化和去乙酰化修饰等等,其相互之间亦存在协同作用。目前多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被临床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但单一使用疗效不佳。研究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