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民族分离主义析论——以巴斯克为例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西方国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欧洲部分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危机所到之处,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族群或种族冲突越来越严峻,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以民族分离主义的姿态开始回归。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间的爆发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民族自治地区与中央政府展开政治利益博弈,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必须解决的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历史十分悠久,作为欧洲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在西班牙也一直居于前列。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就了这一地区的高度独立,历史演进过程中从未被外族入侵。13世纪与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联合后一直享有高度自治权,随后在弗朗哥独裁时期被剥夺,民主改革过程中,西班牙政府在巴斯克地区建立了民族自治制度,使其自治地位得到了保障。尽管如此,巴斯克人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始终没有消散。近一个世纪以来,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届西班牙政府,是其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巴斯克地区,民族主义甚至还导致了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出现,它就是“埃塔”,它是西班牙的一块心病。巴斯克、加泰罗尼亚等民族地区谋求民族独立的运动与恐怖组织埃塔,就像悬在西班牙头顶的定式炸弹,时刻威胁着社会稳定。自埃塔成立以来,西班牙有近千人因为其恐怖活动而丧生,不仅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而且一时间人心惶惶,人民群众的不安全感大大增加。
  与西班牙相比,我国的民族问题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良策没有如此突出,在国内也没有出现像埃塔这样的国际组织。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构成复杂,当前也面临着诸多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甚至还伴随着宗教极端势力、历史遗留问题、霸权主义的介入等问题,情况更为复杂。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对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离主义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以期对本国治理类似问题提供一些经验。
  本文将从民族分离主义的视角出发,首先对民族和民族分离主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分析,总结出民族分离主义的四大特点。然后开始梳理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离主义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包括巴斯克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语言、经济和文化等原因;民主改革前后巴斯克的族群状态和政治诉求变化、民族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埃塔恐怖组织的镇压;巴斯克民族问题的未来。最后一章即是对西班牙政府在处理民族分离主义问题过程中所犯下的失误进行经验总结,并结合西班牙的失误对中国一些民族问题的治理和民族分离主义的防范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其他文献
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对美国近两百年来的外交战略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自《门罗宣言》提出以来,美国历任总统通过对门罗主义的“再解释”,将其运用于满足时代背景的需要,门罗主义始终贯穿于美国崛起的成长史。然而,在奥巴马执政时期,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宣布“门罗主义已经终结”,标志着美国的拉美政策进入了调整和转变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奥巴马政府开始着手修复或缓和与主要拉美
学位
中国对非援助是在南南框架下,以实现“互利共赢”为目标,推动非洲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双边合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对非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强调照顾受援国的利益,使得中国对非援助模式受到了非洲国家的青睐,也推动中国援助模式成为新兴援助国参与国际发展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OECD-DAC成员国在援助过程中出现了因坚持“捆绑援助”,导致受援国国内政权颠覆、经济退后甚至是援助依赖的现象,因此传统援助模式不断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相对实力正在发生转变,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也随之产生变化,日益成为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进行博弈的焦点之一。中美在亚太地区影响力消长,使得该地区的小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处理好与周边有竞争性关系或对抗关系大国的关系,利用各方的资源和优势为本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中美在亚太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菲律宾对国家利益的追求,21世纪以来菲律宾历届政府经历了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相伴的是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逐渐发生改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口红利和丰富的资源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全球产业链中下游的产业,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随着中国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逐渐提高,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华为、中兴、京东方等高新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
学位
对于一个地缘安全形势严峻、尚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而言,如何更好入地参与国际社会是该国外交的一项关键任务。对于渴望推动地区和全球共同发展并获得国际社会身份承认的中国而言,这一问题同样显得格外重要。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家参与国际社会的解释存在明显不足。理性主义关注体系结构,忽视国际体系的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国际社会的共有观念、规范以及认同对国家的社会化作用,轻视国家对国际社会的主动参与。英国学派坚
学位
作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海外利益在当前国际情境下对国家实力的增长以及国际影响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无论是在空间范围还是内容层次上,海外利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与之相反,在海外利益的获取与保护方面,中国仍缺乏一定的现实性基础条件。另外,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责任的承担并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在这一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如保障力度不足等一系列的挑战。建立海外后勤保障基地
学位
区域公共产品是地区合作的基础和保障。东亚区域合作始于金融领域,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已逾20年却仍进展不足。中国作为东亚大国,是东亚金融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清迈倡议时的日本主导、中国参与;清迈倡议多边化时的中日合作主导;新时期倡议并主导创建亚投行。  清迈倡议由东盟倡议发起、日本主导建立,将中日韩三国纳入原限于东盟内部的货币互换机制中,建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格局变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愈发频繁的单方面退约行为。本文认为,国家单方面的退约行为存在共性,条约退出权是主权国家作为缔约国所拥有的正当权力,也是其国家主权在国际条约领域的体现。本文由国家自主性这一视角进行思考和研究,认为主权国家是拥有自主利益和自我目标追求的国际社会行为体,国家自主性由国家能力与国家偏好共同构成,条约中的国家自主性受内外联动的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进行国内各项改革,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中国话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正是在这一政治话语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摆脱贫困,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靓丽的篇章。走进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庞大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国特色社会主
1949年3月,随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于是,城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首要空间。从1949年到1952年,在执政基础相当薄弱、治理经验严重不足的城市空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和秩序重构的?这是贯通全文的核心问题。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在权力的组织解释背后,权力的秩序重构和巩固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运行逻辑?即本文尝试通过深入到组织背后去理解和阐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