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PtERF-1转录因子的抗涝功能鉴定及作用机制解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zh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Populus spp.)具有生长快、耐水湿、造林易成活等特点,是长江中下游涝渍地区造林的重要的树种之一。但淹水胁迫仍是涝渍滩地杨树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导致木材产量与生态效益的巨大损失。解析杨树的抗涝机制,发掘抗涝关键基因是杨树抗涝性育种的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通过对I-69(抗涝)×小叶杨(不抗涝)杂交F1群体中2个抗涝性差异显著的全同胞子代LS1(抗涝)与LS2(不抗涝)在淹水胁迫下细根的转录组分析(RNA-Seq),筛选了一个抗涝候选基因PtERF-1。为鉴定PtERF-1基因的抗涝功能,课题组从LS1中克隆了该基因,构建了超表达(overexpression,OE)与抑制表达载体(含RNAi1和RNAi2两个载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以上3个载体分别转化南林895杨(P.×euramericana cv.’Nanlin895’),获得转基因植株。然后,通过淹水胁迫试验,从形态、生理代谢和解剖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转基因和野生型南林895杨对淹水胁迫抗性的差异,鉴定了PtERF-1基因的抗涝功能。最后,采用RNA-Seq方法,研究了转基因和野生型植株在淹水胁迫7d后,细根中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索了PtERF-1基因调控杨树抗涝性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南林895杨的叶片进行遗传转化,采用DsRed红色荧光和PCR检测,筛选得到阳性苗47株。其中,OE 阳性苗15株,RNAi1 阳性苗17株,RNAi2阳性苗15株。采用qRT-PCR的方法测定转基因株系中PtERF-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RNAi2的干涉效果普遍优于RNAi1。从OE的阳性苗中挑选了PtERF-1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的3个株系OE1(69.6倍)、OE2(58.3倍)、OE8(22.9倍);从RNAi2中选取了PtERF-1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的3个株系Ri4(0.24倍)、Ri9(0.30倍)和Ri14(0.29倍),用于后续开展抗涝功能鉴定试验。(2)以野生型南林 895 杨(WT)、OE1、OE2、OE8、Ri4、Ri9 和 Ri14 为试验材料,对其组培移栽苗进行为期21 d的淹水处理,研究不同植株对淹水胁迫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淹水植株的形态、生长量、生理生态特性和解剖结构均受到了淹水胁迫的影响。与超表达株系(OE1、OE2、OE8)相比,WT和抑制表达株系(Ri4、Ri9、Ri14)在淹水胁迫下受到的伤害更严重。淹水胁迫对抑制表达株系的形态损伤、株高与地径生长以及总生物量积累的抑制程度,比超表达株系更严重,WT居于中间。淹水胁迫导致所有植株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叶片与根系的MDA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有所升高。与WT和抑制表达株系相比,超表达株系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同时,淹水胁迫也导致植株(WT、OE1、Ri4)细根的细胞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使皮层薄壁细胞裂解,皮层结构松散。但与WT和Ri4相比,OE1淹水7 d时细根的受损程度最轻,Ri4最重,WT居中。这些结果表明,PtERF-1基因具有调控杨树抗涝性的功能,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以提高杨树的抗涝性,减弱淹水胁迫造成的伤害,维持较高的生理活性与根系结构稳定性。(3)以WT、OE1、OE2、Ri4和Ri14的组培移栽苗为试材,进行7 d淹水处理(PS7)后采集细根进行RNA-Seq分析,以正常浇水处理(CK)为对照,研究PtERF-1基因调控杨树抗涝性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淹水胁迫导致各个植株细根中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BP(biological process)、CC(cellular component)和 MF(molecular function)均有富集。通过不同株系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在淹水胁迫下,OE1PS7 vs WTPS7、OE2PS7 vs WTPS7、Ri4PS7 vs WTPS7 和 Ri14PS7 vs WTPS7 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仅有 1 个,为Potri.014G184200。在 OE1PS7 vs WTPS7 和 OE2PS7 vs WTPS7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个,分别为Potri.006G01 7700、Potri.011G110000、Potri.001G098800 和 Potri.014G184200。在 Ri4PS7 vs WTPS7 和 Ri14PS7 vs WTPS7中均差异表达的基因有61个。这些基因可能与OE、RNAi2、WT株系的抗涝性存在差异有关。后续研究中还需要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其他文献
二维材料因其丰富的理化性质、多样的制备手段以及易于调控,成为近几年低维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些二维材料表面通常不存在悬挂键,因此很容易构造二维范德华异质结构,发挥两种或者多种二维材料的优势,为光电子、生物医学、光纤激光器、光电探测、超光谱成像的光敏器件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首先,本文构建了双层Bi2Se3/Mo Se2范德华异质结,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异质结的能带结构、电荷
学位
对唐代墓志的书法艺术研究中,行书墓志是很容易被学者忽视的。唐太宗对二王行书的推崇,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集王圣教序》是集王字入碑的开始,也是行书刻碑的先河之一。本文要研究的《马国诚墓志》也是受《集王圣教序》书风的影响。《马国诚墓志》是新见的晚唐行书墓志,目前国内外并无关于此碑的书法风格研究,此碑同样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本文以《马国诚墓志》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
学位
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是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可引起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纹枯病。由于生产上缺乏对纹枯病高抗的品种,在中国,水稻每年因该病损失约60亿公斤稻谷。真菌病毒(Mycovírus)在病原真菌中广泛存在,多数对寄主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少数可以改变其寄主的致病力,导致寄主致病力衰退,甚至导致其丧失致病力,因此,那些可以减低寄主致病力的真菌病毒具有防控真
学位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蔓延给世界柑橘产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柑橘黄龙病是由韧皮部杆菌引起的细菌病害。柑橘苗木感染黄龙病后,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迫切需求新的策略来防控柑橘黄龙病。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特异性抑制剂筛选方法。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5’-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和鸟嘌呤核苷酸合
学位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但是柑橘黄龙病的出现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利用生防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探究了3种菌剂对黄龙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植株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其中重点研究了4号菌剂的分离与鉴定,确定了其分类地位,防治效果,以及菌剂处理对植株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7种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
学位
无籽刺梨(Rosa sterilis S.D.Shi)为蔷薇科蔷薇属灌木,因其雄蕊败育而无籽。无籽刺梨果实中含有丰富营养及活性物质,含糖量高且涩味轻,加工适宜性优良,故而已成为贵州省重点开发的新兴果树,经济种植面积已超过40余万亩。无籽刺梨的茎、果实和叶片等器官遍布表皮毛,特别是分布在茎及果柄上的针状硬刺,对田间管理和果实采收等带来不便。目前对于无籽刺梨表皮毛的类型、结构、发育及化学组成等特征还没
学位
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 L.)是我国著名的冬季观花灌木,其香气不仅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品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能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植物花香因其多种多样的功能,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乙酸苄酯是蜡梅花香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其生物合成途径是苯甲醇在苯甲醇乙酰转移酶(Benzyl alcohol acetyl transferase,BEAT)的催化下完成的,该酶和相应的基
学位
柑橘的新梢顶端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便不再继续生长,顶端优势解除,继而发生枯萎脱落的现象称为“自剪”,这种生理现象在很多木本植物上都有被发现,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顶端自剪是枳属柑橘成花转变的关键时刻点,随着自剪完成,大部分柑橘新梢将由营养生长为主转入生殖生长为主。在前期自剪的研究中,发现柑橘KNOX(KNOTTED1-like homeobox)和 SBP-box(SQUAMOSA-promot
学位
水稻粒型是指由籽粒的长、宽、厚构成的三维结构。粒型不仅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影响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我们从中恢8015的种子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构建的突变库中,筛选到了一个水稻籽粒变短宽的粒型突变体gs10(grainshape 10)。以该突变体为材料,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到了一个新的调控粒型的基因GS10,并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对于
学位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磁性电子器件受到高度重视。钴及钴合金薄膜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磁各向异性、磁光性能、高矫顽力、高居里温度等优点,获得广泛关注。然而,钴薄膜在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等制备过程有成本高、效率低、膜厚低、结构不可控等问题;钴薄膜采用电镀有结构不稳定、缺陷多等问题,导致钴薄膜力学、磁学性能较差。因此,本论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电镀工艺,制备电镀钴薄膜,采用微米柱微压缩等试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