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盐矿床油气储库建造的基础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我国能源安全和西气东输工程,急需建立巨型油气储备库。本文针对岩盐矿层内建造油气储库的可行性,建造方法和稳定性分析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为在盐矿矿床中建造油气储备库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数据。 通过实验研究一种岩盐—钙芒硝的水溶特性和在化学溶液中的溶解特性,得出其在两种不同溶解环境下的溶解特性曲线。为在岩盐矿层中建造储备库的快速建槽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方法,即在钙芒硝矿层中建造溶腔时,优先用化学溶解法建造溶腔的雏形。 渗透特性是关系到能否在岩盐矿层中建造油气储备库的关键性参数。通过三维渗流实验,得到岩盐的渗透特性在以水为溶剂时随溶解时间而增大的变化规律。在力学特性实验中,确定了钙芒硝的抗压、抗拉、剪切强度等力学参数。考虑到储库内的流体在不同压力下会有不同的温度,通过做芒硝岩盐在高温度下的力学特性实验,得出岩盐的各个指标随温度升高有大幅度提高的结论。 同时研究了岩盐的水溶开采方法,包括单井对流法和井组溶解法。作为井组水溶开采方法的利用,提出定向对接井连通溶解法建造圆形水平储库和双井压裂连通溶解法建造椭圆形水平储库,是适合我国岩盐地质的储库建造方法。并对用这两种方法建造的储库在不同内压下的库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随着溶腔内压力的增加,溶腔周围的塑性区逐渐减小,垂直应力逐渐趋于相同深度的原岩应力,位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移逐渐趋于零,同时得出在地下1000米深处,建造直径50米圆形铜室或长半轴为25米的椭圆形铜室,在储库内压为IOMP以上时,均不出现塑性区,储库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结论。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扁柱面网壳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介绍了国内外网壳的进展情况,针对扁柱面网壳在动态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特性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对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
负荷建模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电力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负荷建模是电力系统中公认的难题之一。本文从负荷建模的基本概念出发,对负荷建模的现状,负荷模型的结构,负荷建模对电力系统计算的影响,以及负荷建模的方法作了全面的综合和概括。其中不仅对经典的算法作了阐述,并对当前比较新的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包括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和免疫算法,以及基于这几种算法的改进算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它们与经典算法的优越性和不足作
本文以实际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为研究背景,根据要实现复故障仿真的新需求,完成复故障计算模块的开发。故障计算模型采用相序结合的方法,对未受故障影响的网络部分采用序分量可以大大降低网络方程的阶数;对故障部分,使用相分量进行处理,可以直观的描述和处理任意复杂故障。算法上采用补偿法,将故障支路对网络的影响等效为受故障支路影响的节点处的注入电流。通过对节点处补偿注入电流的求解,可以应用原网络方程的导纳阵进行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实现电网科学管理及调度的重要方面,是能量管理系统(EMS)的组成部分,也是今后进行电网商业化运营所必需的基本内容。本文首先对负荷预测的现有方法进行了综述;接着深入研究了神经网络的模型建立问题,并提出了较为适用的建模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电力负荷的各种重要因素,构建了一个三层的B
小型冲压实验中试件力学行为复杂,其变形及内力难以用经典弹塑性理论求解,难以找出实验曲线特征参数与试件材料力学性能之间的理论关系,有必要用有限元模拟实验过程,分析对应
压缩机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制冷工程等领域.研究压缩机叶栅内部复杂的湍流流动,对改进性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压缩机叶栅内
随着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不断增加,电力用户对优质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高。在大功率工业整流系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力低压配电网等工程应用场合,普遍存在着由电力电子装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及技术的进步,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从试点进入全面展开阶段。本文将介绍智能变电站的一些技术特点,并分析其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及优化。近年来,随着全寿命周期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认识到在智能变电站工程设计时,不能光考虑设备的初期投资,而是要考虑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来进行设计。在满足变电站运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整个工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其核心问题便是对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估算。
我国近年来在新能源建设方面加快步伐,风电和光伏并网容量逐年递增。在大力建设新能源基地,改变我国能源结构的同时,需要结合我国目前的新能源资源和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这一实际情况,因此如何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成为新能源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新建的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直流系统在可控性和在大容量远距离外送上具有优势,是新能源外送的首选。为了增加其消纳能力,一方面需要建设新的直流送出通道,并设计合理的新能源汇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和介绍了一种用于监视列车尾部信息的电子设备—列尾尾部装置国产化的实现过程,重点提出需要解决的是两种不同信令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GPS数据的接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