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肌酐(SCr)、空腹血糖(FBG)、血压水平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探讨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和机制,旨在提高早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方法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版)的中医治疗规范,临床采集辨证属气阴两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样本100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所有病例均参照2004年ADA糖尿病肾病治疗指南,进行常规降糖药控制血糖,低盐、优质低蛋白、低脂饮食、控制血压和运动指导等一般治理。对照组在上述治理基础上应用缬沙坦80mg/d;治疗组则按照辨证施治,用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80mg/d治疗,疗程为8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血压变化情况;同时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版)设计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中医症候积分表,观察治疗前后症侯积分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尿N-乙酰-p-D-氨基葡萄糖苷酶、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BUN)、空腹血糖、血压、中医症候积分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两组在治疗8周后,尿微量白蛋白和尿NAG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和尿N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肌酐、空腹血糖、血压水平都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指标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4、治疗组在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积分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都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芪地黄汤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肾病,可改善尿微量白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血清肌酐、血糖、血压等多方面指标和改善疾病症状,保护肾功能和延缓肾衰进展,且给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该方法在尿微量白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疾病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单独使用缬沙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