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传统民居建筑形态与文化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根植于农业文明,是与人们生活关系紧密的居住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自然和人文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传统民居的重要性,伴随着他们研究的逐步深入,传统民居建筑及其相关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长汀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笔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  民居风格是一方文化特征的凝固标记。客家人聚族而居,长汀传统民居既承延了先民祖地的文化追求,又凝结了南迁途中耳濡目染的百家之长,同时,还结合了闽西地貌物象特色,凝聚了客家先民的智慧与汗水,是华夏民族风姿独具的脉象符号。本文从研究长汀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文化背景着手,分析长汀传统民居在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序列、建筑立面造型以及长汀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等,为现代民居建筑发展与创新找到契合点,目的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当下,创造未来更多更好的建筑形式。  本文有如下几点特征:  1、深入长汀县取得第一手的调研资料。  2、通过对长汀传统民居地域性的深刻剖析,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归纳总结了长汀传统民居的平面形制、立面造型和空间形态,为文章结论的提出提供充实的佐证和材料。  3、归纳总结了“长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建筑形态及长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启示”为福建省的现代地域建筑理论框架体系略做一补充。
其他文献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空间认知与寻路问题的相关文献,并以实际寻路过程作为线索,总结了已有的寻路设计原则。 论文在理论推导阶段提出了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空间分类方法,指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央政府在新世纪初期针对农村发展适时出台的重要政策。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的推进,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在整合资源方面效
乡,又称建制乡,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基层、与镇同级的行政单位。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将镇乡分离,标志着乡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而长期的乡镇混淆,致使当前关于乡的发展
巴渝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追本溯源,其形成归结于远古巴人、巴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巴渝传统建筑,是巴渝文化和地域
砌体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域分布极广。由于建筑气候环境、砌筑方式、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很多砌体建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潮湿病害现象。潮湿病害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等学者对侗乡干栏式民居进行了考察,国内也开始对鼓楼单体进行研究,课题涉及到艺术性、演变性、文化性等内容;至九十年代,开始以测绘手段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至
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加强了城市各功能区域的联系,带动了轨道交通沿线的高密度开发,使城市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被共享。而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站点周边用地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不断壮大以及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呈现迅猛的增长态势,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不断加快。私家
住区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对既有住区持续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更新,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必须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像北京“798”这样的成功案例。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