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证候分布规律及益气活血蠲毒法机制探讨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mv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 慢性肾衰竭(即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CRF)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肾脏病的最终结局,年发病率为100-150/100万,常进行性加重至尿毒症晚期,只有靠费用昂贵的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才能维持生命,给国家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目前现代医学通过控制饮食、降低血压、调整血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方法延缓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表明,中医中药在缓解慢性肾衰竭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功能进展、推迟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大大提高了CRF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导师杨霓芝教授治疗肾脏病经验十分丰富,自1995年来开始开展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导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气虚血瘀证是慢性肾脏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病变证型,其因气虚易发病,因血瘀致疾病迁延难愈,虚与瘀均贯穿于疾病过程的始终。其中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构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慢性肾脏疾病大多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而凝血机制障碍则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益气活血类方药可有效地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程。其中以益气活血大法为组方原则的通脉口服液防治慢性肾炎的研究1997年获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200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药开发项目,2002及2003年各获1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目前已经初步证实通脉口服液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延缓肾纤维化,对炎症因子网络进行调控为通脉口服液有效作用机制之一。 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同阶段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探讨益气活血蠲毒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治疗效果及地位,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2 慢性肾衰竭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大样本慢性肾衰竭病例的中医证候、四诊指标等信息采集,从而探讨出慢性肾衰竭证候分布规律,为慢性‘肾衰竭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1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多个肾病专科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观察慢性肾衰竭不同分期证候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2.2 方法:病例来源: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肾内科、广州市中医院肾内科、中山医科大学珠海五院肾内科、肇庆市中医院肾内科、新会市中医院肾内科、汕头市中医院肾内科等收治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按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患者共计410例,其中男性239例(56.67%),女性171(43.33%);年龄最小
其他文献
当前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然而在盐碱自然环境中生长着许多耐盐植物,为更好地了解盐生植物的耐盐机理,该文从无机离子Na+,K+,Ca2+含量、脯
关于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60多年来诸多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根据近几年野外调查,提出如下见解。 1 长江上的三个峡,在地貌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在国家现代农业政策引导和科技支撑下,我国现代农业迅猛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的本质区别研究,分析探讨精准农业到智慧农业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大数据、卫星
目的:(1)总结中西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现代研究进展;(2)观察通腑泄浊,健脾补肾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古代和现代中、西医国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中药联合华法林钠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旨在结合国情初步评估受益与风险。 方法 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50例慢性房颤患者,按照3:2比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治理的变革运动,公共权力多元化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各国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脾肾双补方药、单纯补脾方药以及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补脾及补肾方药进行对比,评价脾肾双补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
“把”字句和“被”字句作为汉语的特殊句式,在句法结构、语义、语用以及信息传递方面既具有各自内在的规律和特点也具有相似之处。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这两种特殊句式的研究也
本文从动物实验方面观察蜂毒穴位注射对佐剂性关节大鼠(从大鼠)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探讨蜂毒对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蜂针与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依据。
1 选题思路和研究目的 中风病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疾病的范畴,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