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的“本体——工夫”论是构成其教育哲学体系的思想主线,也是整个宋明理学本体工夫思想成熟的标志。以往的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已不断地涉及到这个问题;但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深入揭示本体与工夫范畴的内涵、探究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并对其在中国教育哲学史上的历史定位作一具体分析,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试图就此作一点努力。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范畴论——“本体”与“工夫”的内涵。王阳明的“本体”即心之本体,它实兼二义:既指本原,又指本然。从本原上讲,他通过对心性理三者关系的分析,认为“心即性”、“性即理”,把主体之心看成是构成理的本体存在,确定了心本论的起点。从本然上讲,“至善”、“知”、“诚”、“乐”、“定”皆是心之本体。1521年,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说,开始用良知来界定心之本体。此后,良知便构成了其所谓本体的基本内涵。在王阳明那里,良知是一个具有先验性、直觉性和普遍性三方面特性的范畴,是融认知判断与情感判断为一体的主体的内在道德评价机制,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体。“工夫”就是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或恢复本体的方式或手段。具体言之,主要包括:立志与省察克治,静坐与事上磨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立志揭示的是道德实践中意志的决定作用,是道德修养的本原工夫:省察克治是在对自身的品行进行反省和体察的基础上,克其私、去其蔽,以达到对症施治的目的。静坐是为了收放心,事上磨炼是指在事上磨练自己的“心”。知行合一揭示的是道德自觉与道德践履的关系问题,即“知必见之于行”、“行中必须有知”。致良知有两层含义,一是使良知充拓至其极:二是依良知而行。 第二部分:关系论——“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王阳明是以“合着本体的,是工夫;做得工夫的,方识本体”作为解决二者关系的基本命题。它的基本运思方向有二:一是从本体上说工夫。王阳明首先设定了本体的存在,它的形成先于后天的工夫,是一也 先验本体。在这一前提下,把本体作为衡量道德践履是否为工夫的根本标准,认为本体 对于工夫具有范导作用。二是从工夭上说本体。工夫是把握本体并使本体得以呈现的必 要环节,道德主体必须通过自身的体察与践履,方能使本体得以显现。前者主导的方面 是本体,强调的是本体的先验性和对工夭的规范性:后者主导的方面是工夫,反过来又 把工夫视为实现本体的先决条件。这并不说明在二者的关系上,王阳明主张先有本体、 后有工夫,然后再在工夫中体现本体,而是强调本体与工夭的不可分离性:工夫中不能 无本体,故工夫不离本体;本体不能不体现于工大中,故本体不离工夫。正是在这种意 义上可以说“本体即工大”、“工大即本体”,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本体工大合一。基于这 种立场,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既反对轻视工大而专求直接悟入本体,又批判专以工大 为要而轻视本体。*第三部分:“本体——工夫”论的历史定位。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本k”““”“””””“““”““”““““““‘”””“”“’“““’“”””‘““” 体工大之辨是自先秦以来性习之辨在其哲学思想中的具体展开形式,它在当时和明末清 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了从先验人性论到实践创造人性论的过渡环节。从性习之 辨的发展史上看,与程朱理学的“变化气质以复性”相比,王阳明的本体工夫论通过强 调本体与工夫的互动,突出了后天经验在完善人性中的巨大作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 析,王阳明的本体工夫论之所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在于它既强调本体的先验性, I 又强调工大的创生性,把通过体用之辨展开的性习关系理论中所包含的矛盾充分显露出 来。
其他文献
市场、企业、政府是构成经济运行的三种基本要素,商品通过企业进行生产,通过市场完成分配、交换和消费;政府又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对企业行为加以约束,对市场类型进行区分
“美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向认知心理和审美心理学提出了若干有待解决的新课题。本项研究属于其中之一。旨在对理性范畴的审美概念,及其与非理性(直觉)的审美感受,和理性直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职工,思想观念都发生了诸多改变,多元化价值观已经成为很多企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利用知识节点、节日节点和事件节点开展包括知识融合教育、节日文化教育和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中女小说家笔下部分“堕落”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堕落”女性是指在20世纪末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市场化、商品化的都市中,背离传统公认的道德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会计职业界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报告没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学术界不少人士认为现行企业报告模式是不能令人满
本文是关于中日两国就贸易结构的变动和贸易关系问题所开展的研究,文章首先对中日两国的基本外贸发展特征作了简单概述,从而为后文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分析背景,然后依次对两国的商
近年来,随着染料与人们生活关系的日趋密切以及纺织印染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日趋重要,纺织印染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产生的高浓度废水水量亦逐年增加。由于染料废水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由此导致了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由众多的股东拥有,而由经营者负责经营,企业高层经理人员事实上掌握着公司的控制
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的思想在其身后的历史中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此,研究著作寥寥。当代不少学者针对这种状况做出了弥补或曰拯救的努力。本文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