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结构及养分形态的影响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e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农业有机废弃物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面对有机废弃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全球资源短缺,粮食供不应求,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问题,发展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农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虽然对玉米秸秆还田的研究已经颇多,但对于同一条件下的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养分形态的影响研究还有所欠缺,因此,本文采用微区试验来探索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及结合态腐殖质组成与含量的影响,采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4种秸秆还田方式,包括:段状秸秆覆盖还田法,即把玉米秸秆剪成10cm长的段状,同时为了防止秸秆被风吹散,用铁丝网压住(简称为“秸秆覆盖”);粉碎秸秆与表层土混合覆盖还田法,即将粉碎秸秆和1~2cm土混合浸湿后平铺覆盖在小区表面,用铁丝网压住(简称为“粉碎覆盖”);粉碎秸秆耕层混合还田法,即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均匀的施入0-20cm耕层土壤(简称为“粉碎混合”);玉米秸秆粉碎深还法,即将秸秆埋于20cm土层以下(简称为“粉碎深还”)。旨在明确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结构及养分形态影响的差异性。
  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方式玉米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pH,增加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钾及全钾含量,硝态氮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速效磷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对土壤电导率影响不明显。(2)不同方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毛管孔隙和田间持水量均影响显著。(3)不同方式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影响显著。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最大的是粉碎混合处理,粉碎深还处理最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分形维数和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分形维数均以粉碎混合处理最大,粉碎深还处理最小。(4)不同方式的玉米秸秆还田对各结合态腐殖质组成和含量都有显著的影响。松结态的腐殖质含量前期以秸秆覆盖处理和粉碎深还处理较高,4个月后粉碎混合处理含量持续增加且最高。HA和胡富比比值也不具有差异显著性,FA碳含量以粉碎覆盖处理最高。联结态腐殖质碳含量及HA碳含量为粉碎混合处理最高,FA碳含量为秸秆覆盖处理最高,胡富比比值以粉碎深还处理最大。稳结态的腐殖质碳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稳结态的腐殖质碳含量粉碎混合处理最高,HA、FA碳含量粉碎覆盖处理最高。紧结态碳含量及组成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紧腐殖质碳含量前4个月都是粉碎深还处理最高,而第5个月粉碎深还处理含量最低。相比于第1月含量都是增加的。HA含量以粉碎深还处理偏高,FA碳含量以秸秆覆盖处理偏高。
  在四种秸秆还田方式中粉碎混合处理土壤容重小,毛管孔隙多,持水性能较好;团聚体含量最多,分形维数小,MWD与GMD高,稳定性好,抗旱、保墒、抗腐蚀能力强;有机质与铵态氮、速效磷的含量最多,松结态和稳结态的腐殖质含量最高,,可以为土壤提供更多的养分,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在同一条件下一年内,粉碎混合还田方式是最佳还田方式。
其他文献
为探究氮肥施用对冬小麦根系、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和分配等指标的影响,进而为选择合理的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新乡封丘典型小麦种植区进行长期定位控失尿素试验,并结合搜索相关文献,通过分析施氮量对小麦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宏观尺度上得出合理施氮范围,为选择合理施氮量提供参考依据。田间试验设置160和240kg/hm2(以下分别记作N160和N240)2个施氮处理,以不施氮为对照处
学位
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是一种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起着关键作用的转录因子。无论是在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还是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关于生长素响应因子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但关于其参与磷素调控水稻生长发育及磷素吸收转运的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水稻转录因子OsARF18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获得了两个纯合的T-DNA插入突变体株系,构建了
学位
为明确外源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14-HBR)对冬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机制,于2018-2020年设置两种水分条件并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V1)和大穗型品种周麦16(V2)为材料开展专题研究。在小麦拔节前15天开始控水,分别设置拔节期灌水(充足水分)和不灌水(低至中度干旱)两个处理,每个水分处理均于拔节后20天喷施14-HB
学位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在生产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本文以地黄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地黄品种“温85-5”为试验材料,对地黄生长过程中干物质及活性成分积累分配规律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地黄根区土壤水提液、地黄植株水提液的化感自毒效应;并采用孔径为0.2μm的微滤膜、0.004μm的超滤膜(5000 D)和0.001μm
学位
环境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的重要因素。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时刻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信号转导是植物细胞应答环境刺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蛋白磷酸化是信号转导的关键步骤。因此鉴定甜菜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家族、构建与响应非生物胁迫相关的蛋白激酶与磷酸酶的互作网络对了解甜菜响应胁迫的机制和培育更耐胁迫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甜菜蛋白激酶与磷酸酶进行了鉴定,在甜菜中鉴定出752个蛋白激酶和143
学位
用CSPh(高水平配对系)以及CSph1b、CSph2a、CSph2b和对照CS为母本,分别与不同的山新星草、中间偃麦草、黑麦、小黑麦和T. timopheevii进行杂交,F1用CS进行回交,统计各组合杂交及回交结关情况,观察了杂交F1和BC1植株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情况,对Ph基因从Ae. speltoides转移到中国青小麦后,在可交配性、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回交结实与染色体配对
学位
低温胁迫严重影响了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等喜温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极大地限制了蔬菜的周年生产和供应。克服以番茄为代表的大宗蔬菜在冬春季节设施栽培中的低温胁迫障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剖析蔬菜作物对低温的应答机制,挖掘低温响应的关键因子,进而通过基因编辑、植物生长调节剂、环境调控等手段,诱导蔬菜作物的低温抗性,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保障周年生产和供应具有十分
学位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我国规模化栽培的第二大水果。我国幅员辽阔,有适宜柑橘栽培的多种气候,柑橘在悠久的栽培历史中演变出丰富的品种资源。黄酮类化合物是柑橘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天然产物。本研究选取23个柑橘品种果实为材料,利用高分辨质谱等技术开展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及相关活性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不同品种柑橘的单果重、果肉比例和TSS等指标差异显著,柚类单果重普遍较高,最高的‘沙田柚’单果重为231
学位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日常水果,市场上常采用贮藏的方式来延长柑橘供应期。然而在贮藏期间,柑橘果实不仅风味变淡,还积累异味物质乙醛和乙醇,食用价值大大降低,严重影响消费者体验。为此,就不同柑橘品种果实乙醛、乙醇积累差异以及温度和涂蜡对普通椪柑果实乙醛、乙醇积累的影响开展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解决紫外法和氮蓝四唑法无法准确测定部分样品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性
学位
Coγ射线与HNO复合处理辣椒干种子,试验按2因素4水平设计.研究了辣椒M代根长、发芽势、最终发芽率和成株率的生理损伤,M代的开花期、株高、单株果数、侧枝数等性状的诱变效应以及M代生理损伤和M代诱变效应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1.γ射线与HNO复合处理在M代根长性状上的生理损伤表现为累加效应,在成株率上表现为协同效应,但对最终发芽率影响很小.2.M代根长可作为早期测定复合处理生物学效应大小的可靠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