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窑洞概念下的生态覆土居住空间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indflyn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这一话题从未停止过讨论及研究,二者的和谐共存是研究者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居住空间是人们从事关键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已经从过去的洞穴搬到了现在的摩天大楼中。当我们沉浸并享受于这种现代文明所带来体验中时,是否考虑过自然环境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是否考虑发展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来减少这种成本与代价。本论以窑洞为切入点,衍伸出覆土建筑的精髓思想及优点,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探索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居住空间。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洞穴避风雨、防寒暑。目前山西等地区仍完整的保留着两百多年前的窑洞,并且尚有人居住。窑洞作为覆土类型建筑,其艺术特征又与一般建筑大异其趣。窑洞的载体是院落,院落的载体是村落,村落的载体是山或川、黄土大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与共生。传统的窑洞建筑从形式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冬暖夏凉,生态节能,同时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形式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窑洞建筑从结构特点上分析,属于覆土建筑的类别。覆土建筑的兴起是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紧迫的背景下发展而来,这种建筑部分或全部被土壤所覆盖。厚厚的土壤层作为室内空间的天然保护层,有效的减少了空间的能源的损耗,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从外观上看,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并没有对周围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原来的自然风貌依然可见。虽说覆土形式具有多处优点,但其缺点却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继续生活于此。论文通过分析山西地区的窑洞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总结窑洞建筑与覆土建筑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为目标,分析出此类空间的典型缺点。并如何利用设计手段有效的改善这些缺点。设计发展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既能够使得人舒适的生活于此,也能有效的减少能源的过度浪费,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风貌的破坏。人、建筑、自然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有机生态系统。
其他文献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养,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是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挑战的必然选择。建立科学有
崔府君,又名崔判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化人物。他既是民间传说中冥府的“四大判官”之一,又是道教中的一位神灵,也是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一位神化人物。
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是一项具有综合性、
<正>自20世纪中期以来,打击乐艺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艺术流派纷呈,乐器种类繁多,而在这其中鼓类打击乐器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交流
<正>民族打击乐和西洋打击乐虽然都属于同类别音乐艺术形式,但两者在音乐风格、演奏形式和作品的艺术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现代的西洋打击乐更加注重马林巴等体现旋律性
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现代文学的南京书写开创了新局面。首都身份的确立,首先为南京形象的文学构建提供了一种政治身份言说模式,知识分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有基础性功用,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强化作用。应重视发挥该词典的“词典双动模式”的功用:引导学生借助词典作课前预习,
论文首先从文学虚构这一理论概述入手,简要介绍西方关于虚构的两种观点,即模仿说与语言说,同时针对以上两种说法,沃尔夫冈伊瑟尔对该观点进行了反思,对虚构这一理论含义进行
纵观21世纪初叶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课题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热点继续推进,主要表现在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深入
在现当代音乐(声音艺术)作品中,声音素材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手段十分复杂多样。强调声音材料与其组织结构间丰富的关联性并追求其间多样的"具—抽象"互动形式已经成为当前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