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形态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tj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江三角洲内的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内纵横交错的水系所限定。密集的河汊呈网状相互沟通。几千年的人为改造构成独特的地貌,以堤围水闸、桑基鱼塘和外河内涌为特征的水乡地貌影响了区内的聚落形态。平等平权、兼容开放、重商重农等地方文化特色促进近代市镇产生和发展。近代的工业革命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区内市镇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形态与河网的关系。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从镇的形成原因,界定了“市镇”的概念。“因市成镇”的市镇为论文主要研究对象。墟市和周边村落群的融合构成复杂的市镇。 第二章探讨了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的市镇化进程。由于雄厚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水运交通、兴盛的民族资本和专门化的墟市,某些具备天时地利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市镇。河运带来的对外贸易和华侨带来的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村落。但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的市镇是宗族和契约两种社会文化并存的,镇乡同构并且紧密联系的。 第三章对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内三个重要市镇(陈村、容奇和佛山)的形态分析。整理了大量散见于文献和地图中的资料,理清三个市镇的发展历程及其形态演变。着重考察了市镇发展的两个动态元素(河涌和墟市)和市镇发展的活跃区域(市镇的边界)。 第四章总结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的形态特征。在水运为主的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的市镇的工商业新区多发生在通向主要水道的涌滘口附近。市镇受到水网的吸引,表现为河涌的边界效应和内涌的聚集效应。市镇形态为沿外河单侧线形发展、沿内涌纵深发展。通过与江南市镇的对比,指出近代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内部形态主要以市镇边界的内涌联系的“陆上街市”为架构。与江南市镇的“市河”不同,西、北江下游河网区市镇的内涌是以大宗快速的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 第五章为论文的引申发展部分。探讨了水网对西、北江下游河网区近现代城镇的影响机制。其中强调了现今中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保持、传统生活的延续和风俗文化的传承中,水网及其周边景观作为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发挥着文化传承和传统生活保护的机制。
其他文献
从适应性的观点来看,传统上的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室内设定温度为一固定点,且没有考虑人的主动控制调节能力是不恰当的。适应性热舒适理论充分考虑人们对其生活环境的主动调
本文将大学校园在与城市互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问题归纳总结,从校园发展模式与城市的互动、校园功能与城市的互动及校园空间与城市的互动三个重要层面上进行分析。从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
学位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其适宜的设计方法。  引言部分着重强调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与建筑群之不同,并列出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高
城市住宅造型日趋多样,是当前的一种趋势,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对现存的住宅形式作出解读与诠释.论文从住宅造型的历史演变为着手点,以时间为轴线,从形态的
本文提出一种认识与把握建筑更新创作的思路,即通过城市记忆的唤起与老建筑的复苏两方面对历史性建筑的物质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的深入研究,以拨开建筑商业化、庸俗化的干扰,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城市规划控制中没有能够将城市设计很好的融入其中,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内容关注不够或者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机动车高速增长、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和城市有序拓展的主要手段
学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文化风俗各异,千百年来所传承的都是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形
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它适应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