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hin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问题是每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城市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广州这类城市化进程飞速而又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城中村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尤显严峻.作者结合广州市黄埔村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点面结合,对广州市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问题进行探讨,提供较为典型的关于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资料,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体系,以促进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该文以建筑学的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等资料搜集方法,并采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立论并进行科学论证.该文通过对广州城中村历史建筑及保护的概况、广州黄埔村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和广州其他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案例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广州市城中村历史建筑自身普遍存在历史建筑老化、空间环境恶化和规划布局受损三方面的问题.同时广州市现行城中村历史建筑保护体制仍存在二元结构、两线交叉、方式单一、资金欠缺、忽略公众参与等五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该文提出了具体的四个层面保护对策和方案.包括清晰的保护内容和保护目标、合理的保护程序、明确的保护主体和灵活的资金筹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改造过程中,气候、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发生巨大的改变,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
地震救援的难点不仅在于地震灾害的突发性和强破坏性,还受到城市工程环境和场地使用状态的影响和制约。然而方法性指导和量化数据的缺失,引发了救援效率低下、二次灾害频发和管
德占时期的青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飞地,该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国近代城市中独树一帜,是当时德国建筑和规划思想直接的反映.该文回顾了德国1900年前后的社会背景、建筑
论文首先从空间的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入手,提出"适应性"的概念;然后以旧建筑再利用这一特殊类型的设计为依托,从空间的体量划分、内外关系转换和限定要素对适应性的影响三个方
在城市居民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社会交往的要求等;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原有的"单位社区"将不复存在,城市居民以
小城镇的崛起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介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和联系的纽带。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传统
民居是建筑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传统民居,北京四合院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至今仍然是北京旧城内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有序,它不仅是构成北
住区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住区交通体系作为构成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协调居民出行需求、形成良好交通环境、保障住区环境质
道教建筑随道教的形成而出现,并随宗教礼仪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而逐步完备。中国的道教建筑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世俗建筑的形式,亦为世俗建筑提供和积累不少新颖设计、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环境对高新区来讲,是保持高新区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必要的宏观背景。在高新区内,应使环境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以更好的适应高新区创新氛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