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锗材料的异质外延及高效发光器件研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Si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越来越高,传统的金属互连日益凸显其局限性。光互连以其高速率、高带宽、低功耗等特点,有望能够克服金属互连造成的瓶颈。将光学器件和传统的集成电路结合,实现Si基光电子器件的单片集成,是集成电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Si基光电集成回路中关键的基础器件,只有光源尚未实现,因此实现Si基可集成光源是最关键,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Ge是与Si同族的半导体材料,与CMOS工艺完全兼容,而且其能带结构具有准直接带隙特点,因此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Ge的发光效率虽然小于直接带隙材料,但是理论和实验证明通过量子限制效应和能带工程(张应变和n型掺杂),可以有效提高Ge的发光效率。  本论文主要内容围绕着Si基Ge材料的异质外延,以及高效发光器件的研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采用变温法生长了多层Ge/Si量子点,并将其与微腔结构耦合,制作了微盘、微环和光子晶体环形微腔。观察到了Purcell效应,微腔结构可以有效地增强Ge量子点的自发辐射速率,调制PL光谱。相比于微盘和微环结构,光子晶体的结构设计灵活,可以通过结构的多方面调整来调控谐振波长和Q值,有利于制作出峰位位于通讯波长的微腔结构。  2)生长了高质量的张应变Ge/Si0.15Ge0.85多量子阱发光二级管。通过原位高温退火和后期高温快速退火,有效增强了Ge量子阱的张应变。制各了不同层数的Ge/Si0.15Ge0.85多量子阱发光二级管,在室温下观察到了电注入发光现象。器件的EL谱存在两个峰位,其中位于1580nm左右的峰位来源于Ge虚衬底发光,而1500nm附近的峰位则来自于Ge量子阱,这和我们通过形变势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十分吻合。  3)为了提高Ge薄膜的发光效率,研究了提高张应变和n型掺杂浓度的方法。通过高温快速退火、SiNx应力源以及空气桥等结构,可以有效增强Ge薄膜的张应变。研究了不同生长温度下Ge薄膜的性质,发现Ge的生长速率和掺杂浓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适当的降低高温生长阶段Ge的生长温度,可以有效地提高Ge的n型掺杂浓度;同时辅以高温快速退火,可以兼顾Ge薄膜的晶体质量。  4)制备了Si基n型Ge横向同质发光二极管,观察到了室温电注入发光。在连续电流和脉冲电流注入下,器件的边发射光功率都出现了超线性增加的现象。测量了不同长度波导的发光强度,发现更短的波导更有利于发光。微区测量了Ge脊形波导中光的分布,发现Ge波导具有很强的限光能力。  5)选区外延制作了垂直型Si/Ge/Si双异质结LED。器件的暗电流密度比Ge横向同质LED小了两个量级,说明了选区外延材料良好的晶体质量;但是发光弱于Ge横向同质LED,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快速退火造成的表面粗糙,导致光在Ge波导中传输损耗过大。通过工艺条件的改进,器件的性能尚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其他文献
Hedgehog(Hh)信号通路对于早期发育和很多癌症的发生,比如肺癌具有重要作用。在脊椎动物中存在三种转录因子Gli1,Gli2和Gli3。其中转录因子Gli3与果蝇中的同源物Cubitus interr
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是纳米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并对电子、光子有独特的限域作用,近年来在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前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化学储能器件,相比于传统平行板电容器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另外,相比于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加优秀的功率密度和更长的循环寿命;因此超级电容器有望在新
期刊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具有非接触式、存储量大、机密度高、不易磨损、识别速度快等优点的自动识别技术。超高频(UHF,Ultra High Frequency)射
学位
CO2和H2O的氧同位素(18O-CO2和18O-H2O)信号能为陆地植被在全球CO2和H2O循环的贡献提供独特的信息,而陆面过程模型(LSM)能有效地将陆地生态系统CO2和H2O交换的同位素分馏过程
盐害是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防护林带内浅层土壤和防护林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分析、人工控制试验等方法,结合统计分析
期刊
农田防护林是农林复合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而农田防护林结构是防护林研究的核心,其三维结构的测度就成为防护林结构研究关键的内容。迄今,有关农田防护林二维结构的各类研究及报
植物水通道蛋白能快速促进水分跨膜运输。由于豇豆具有出色的抗旱能力,是研究植物水分关系很好的模式植物,但相对于普通菜豆和大豆来说,豇豆的水通道蛋白研究目前仍十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