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械”到“美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步兵武器装备建设研究(1931-1945)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算起,抗日战争持续了十四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二战的进程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由于日军约百万的主力部队被牵制于中国战场,因此日本进一步向外扩张的计划受到了很大阻碍,也间接减轻了同盟国在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压力。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陆地,故交战双方的陆军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便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战斗部队的步兵武器装备建设情况。军事力量的发展,本质是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国民政府陆军步兵武器装备的建设历程也体现了这一点。从步兵这个兵种出现以来,其徒步作战的本质并无大的变化,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其在战略战术、火力和机动性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德国和美国等军事强国纷纷为步兵部队装备大量冲锋枪等自动火器和各种运输车辆,以期提高步兵的火力和机动能力。然而国民政府的陆军现代化建设十分落后,与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了弥补这一差距,国民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加强本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和进口外国武器装备等等,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大阶段和三个小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的“七·七”事变为第一个大阶段,为全面抗战爆发之前的“和平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巩固国防和对日备战,在晚清和北洋时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上,一面向德国大量进口武器装备,一面积极推进自身的兵工企业建设。这些举措使中国军队步兵的武器装备水平,相较晚清和北洋时期,有了一定改观。还出现了所谓的“德械师”,即采用德式武器装备和依照德国的军事思想及操典训练出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然而,“德械师”在经历了抗战初期一系列大型战役后,基本损失殆尽。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为第二个大阶段,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的“战时建设时期”。这期间的陆军步兵武器装备建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小时期:全面抗战初期(“七·七”事变至武汉会战)、全面抗战中期(武汉会战至豫湘桂会战)与全面抗战后期(1945年全面反攻)。由于德国调整了对华政策,转而同日本合作,承认“满洲国”和南京的汪伪政权,国民政府最终于1941年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且对德、意、日宣战。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外界的军火来源主要是苏联和美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出现了大量采用美式武器装备的“美械部队”。国民政府自身的兵器工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受到了大量外来武器装备涌入的影响,其产量与效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陆军步兵武器装备建设基本满足了对日抗战的需要,但是纵观全局,这一建设同样存在着严重缺陷——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本就落后的军事工业导致国民政府难以实现武器装备的自给自足;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又导致国民政府无法保质保量地引进外国武器装备;低效的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和军事体制更导致国民政府无法完全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威力。因此,中国陆军步兵落后的武器装备状况在抗战之前并未有根本改观。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从外国获取军火援助也更加困难,国民政府陆军步兵的武器装备水平不升反降,直到抗日战争末期才在大量美国援助的情况下有所改观。然而外来武器装备的大量涌入,也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自身的军工产业,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放弃了军工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全面倒向美国。这一情况,值得后人深思。
其他文献
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是各国在联合国针对国际议题的立场、态度的重要传达渠道,也是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尊严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中国和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与解释,自建两个语料库,旨在通过量性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中美两国在联合国场域下政治话语的语言特点,挖掘话语背后的权力及意识形态。本文所建的两个语料库共包含924篇发言和解释,共计约69万词。以Sketch Engine为语料库分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高校掀起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热潮,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这些赴国际组织实习的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环境也遭遇了各类跨文化挑战。本文重点关注中国高校赴国际组织实习生面临的跨文化挑战及学生和高校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基于Schlossberg过渡理论,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中国高校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期间遇
学位
英语新课标的修订,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与三维目标时代课标相比,新课标将英语作为“中介”与科学文化知识相融合,如倡导思维品质、大概念、语篇,来推动英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全面升级。但在教学方式上,“英语学习活动观”与“任务型教学”则并无本质差异,二者同走“习得”和“活动教学”的路线,语言知识依旧不受重视。这导致新课标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要让这些要素
期刊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以“乡风文明”为主要内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整体需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还存在文化落后、公共服务较差的问题,需要构建以传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体系。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09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是否并发MVI分为MVI组(n=46,42.20%)和N-MVI组(n=63,5
期刊
陶然的小说以特定的书写内容与对象艺术地建构了香港大都市,表现了香港城市特征与本质;通过作品中香港人物谱系及其叙事艺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认知与价值观,表现了作者的审美风格。本文以陶然小说的香港书写为研究对象,探究陶然小说创作的内容、本质与艺术,并考察其在香港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价值与意义。第一章,从陶然小说中的香港时空和世俗生活视角来探讨其香港书写的内容与对象。陶然的小说大都以香港为时空背景展开
学位
江淹是首位在拟作中兼顾模拟多人、多题、多体的拟古诗人。目前留存的江淹的拟古诗共有46首,因模拟对象之广、题材之丰富、风格之杂,统称为“杂拟诗”,为后人称道。江淹杂拟诗在六朝模拟文学中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上承陆机、谢灵运,下启庾信等人。此外,杂拟诗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绪论,以20世纪为界,梳理古今中外学者的研究史,古人主要针对江淹模拟能力突出与否、杂拟作
学位
新时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紧随其后,体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成员,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新冠疫情、体育中考百分制度以及体教融合政策的历史交汇,我国的体育教育正经历着多年未有之重大变革,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基础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形势与需求,提高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本研究从混合式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线上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了中学
学位
水污染防治是关系民生福址的生态文明工程。全力以赴打好水污染防治硬战,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科学、依法、精准、系统水污管控,共同推动减污降碳,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管制土壤污染危机,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为了保证惠安县水库供水安全,确保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及时、高效、有序地进行,对惠安县水库水污染的政府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惠安县水库水污染防治为切入点,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政
学位
<正>新时期劳动教育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推行劳动教育,真正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习得劳动技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摸索。本文就现阶段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自身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的劳动教育实践,浅谈开辟沉浸式劳动教育模式的路径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