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调诗学是巴赫金根据自己主体间性和对话交往的哲学理念,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叙事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还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复调性在他的阐释之下展示出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和更新的研读方法。生于50年代的蒋韵自跻身作家的行列,就一直独立行走于文坛的边缘,执着坚守着自己的精神牧场,保持着一个默默探索的身姿。她笔下书写的多是漂泊的故事类型,以之探讨表现一代人和历史的特殊关联方式,以及和他者,和自我之间的内在差异性的叙事,这也是笔者认为她能够被普遍指认为独特而优秀存在的最大原因。在她的创作中,有对人性的殷切关注、对命运的深入思考,还有对人生不断的追问,而本文试图尝试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蒋韵漂泊类型故事,以深入形式的扫描呈现蒋韵创作的独特之处。绪论:“精神漂泊的多重对话”,内容上分为两大板块,先就蒋韵目前的创作和研究状况进行简单地归纳和整理,并申明笔者本文选题的独特角度与工作假设。然后对对话结构展开解释,从主体间性到对话理论,进而突出解释“对话性”和“差异性”两个概念,奠定理论基础与工作的方法。正文从对话性的两个类型——“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顺势展开。第一章“启蒙对话的对位与错位结构”,相对应“大型对话”,以潜在的形式上的复调,从故事之间的对位结构和同一故事的众声喧哗的错位结构,来解读在启蒙对话中,蒋韵是如何完成对这一代人和历史,和他者,和自我的对话方式的表达。第二章“个人对话的间性结构”,相对应“微型对话”,以潜在的内在含义上的复调,来阐释蒋韵以倾听的态度,如何对多种类型女性与单一类型男性,对孩子与母亲,对分裂的自我进行内在性的复调建构。第三章“从启蒙对话的对位结构到性别对话的差异结构”,主要是从启蒙对话和个人对话的交集中,发现性别差异性,再从蒋韵漂泊故事类型中男女性别差异的人生轨迹中,最终完成对蒋韵“从漂泊始到漂泊终”的环形漂泊故事对话中对于终极宿命的语义发现。结语部首先是对论文内容的总结,归纳蒋韵精神漂泊类型故事中的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她小说的对话表意结构中潜在的寓言性。然后从她的独特贡献、阐释空间等层面上,发现她和中外文学史的独特联系方式。蒋韵以现代小说的复调性叙事方式,赋予漂泊的古老故事类型以崭新的呈现方式;她承袭了《红楼梦》式的诗性理想,转换为现代人思辨的精神品格,这是她对中国当代文坛最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