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了个X”结构在近、现代汉语中有很高的使用频率,进入该结构的“V”“X”成分十分丰富,显示出很强的搭配能力。以往的研究将目光锁定在“V个X”结构中,围绕“个”的标记性质、后续成分是宾语或补语等问题诞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期间亦承认了“了”插入该结构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近代汉语的语料为事实依据,通过考察该结构中“V—-X”的成分类型、明确“了”“个”在搭配中承担的语法角色,将该结构分为“V了个+NP”和“V了个+VP”两类,发现这两种差异性结构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了”、“个”的历时语法化,结构各要素搭配过程中的“有界”约束,以及重新分析理论指导下该结构内部各要素重新整合的可行性等现象的存在,促使我们发掘进入该结构的搭配规律,归纳总结出其蕴含的多元统一的构式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V了个x”结构的研究现状,其中对“了1”的语法化路径,“个”的标记性质之争以及以往承认该结构合理性的论断做了简要的整理;同时该部分还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与采用的理论和方法、材料的来源情况和相关说明等等。第二章主要是对近代汉语“V了个X”的内部结构进行描写。以五部著作(《朱子语类》、《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的语料为参考,首先将“X”分为“NP”和“VP”,接着又将其中的“NP”“VP”细分,得出若干不同的结构小类。考察发现,近代汉语中该结构的使用情况具有“始于述宾,述补加入,两者共荣”的特点;该章的第二部分是就“V”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该结构中的“V”多为单音节、自主、非瞬间活动动词。这一章节主要是以历史语料为参考,在搭配层面上对进入到该结构的“V”“x”进行描写,为之后的历时分析提供准备材料。第三章从构式意义的角度对近代汉语“V了个X”结构进行解析,打破“语法小气原则”,在构式多义层面对该结构的构式义进行整合。当“X”为典型“NP”时,“V了个X”具备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内涵,即基于突显观的支配原型范畴义;但是在个别“NP”和以“VP”为主的结构中,它的构式意义则更多的体现在一定的语用表达层面。我们说近代汉语“V了个X”形成了以核心意义为原型的构式网络。根据其家族相似性,我们把其中的“V了个VP”结构的构式意义概括为“表达说话人对已然产生的动作行为所支配的事件或结果现象的主观评述”。第四章试图从历时角度对近代汉语“V了个X”进行梳理,总结该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同时引进重新分析理论,为“V了个X”结构差异性的论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这一部分我们得出:伴随着语法化,结构中“V—X”之间的搭配日趋丰富化,语义关系认知域得到一定的扩展,同时“了个”有作为插入成分进入离合结构的倾向。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