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ky_fly_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关乎意识形态安全、政党合法性、政治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既是大学生塑造完整政治人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政治认同的传统环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发展和围绕网络话语权进行的国际政治博弈向我们展开了网络社会发展的未知画卷,网络政治问题以及信息、网络安全等问题也愈加重要。在掌握互联网就可以把握主动权的时代,网络社会既充斥着价值交锋,又提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新渠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为应对网络社会的复杂影响,大学生应该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认同,成长为真正堪当大任的时代青年。在梳理网络社会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本文第一部分对网络社会和政治认同两个概念进行了论述。首先,对网络社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界定和概括;同时对政治认同的内涵和特点做了详细解释。另外,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意志和政治参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维度。第二部分对网络社会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以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当前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网络价值交锋也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政治认同。现实中,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呈现较为复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个性化的信息资源与政治认知水平的差异性、不成熟的心理水平与政治情感表现的复杂性、务实性的需求层次与政治信仰对象的模糊性、易摧毁的自控能力与政治意志力量的脆弱性以及浅表性的问题关注与政治参与行为的低效性。第三部分从积极层面和消极层面分析了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网络社会的感性化特征可以更好地促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网络社会的互动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这些积极方面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网络社会的信息良莠不齐使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网络社群角色的多重性使大学生政治情感分化、网络社会的表达非理性使大学生政治参与无序化。因此,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避免走入误区。第四部分从政治认同的维度出发,提出了网络社会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首先,应该发挥思政课的认知引导作用、利用网络扩大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视野,从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其次,要采取形式多样的网络宣传形式、传播网络意见领袖的正能量、创设良好的网络同辈群体环境,共同激发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再次,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和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引领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然后,以正确的挫折观和实践活动锤炼大学生的政治意志;最后,要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不断净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环境。通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意志以及政治参与多角度、全方位地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其他文献
关于公平损失分担规则的讨论,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务中,一直都处于一个被热烈讨论的状态。在理论方面,所主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公平损失分担规则的法律属性问题,以及该规则在适用过程中应当以哪些要件为前提;实务界主要探讨的则是公平损失分担规则在司法实务中的适用问题,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施行的背景下,《民法典》第1186条对于公平损失分担规则的法律规定也发生了改变,将“可
学位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迈入新的阶段,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注重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义务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依靠组织效能优化、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教师发展、优化教育基础等措施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区域从外部统筹给予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倾斜,并将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建立了多种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举措,上海市作为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
学位
入职初期是新教师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入职培训对于新教师以后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非师范类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与师范类教师相比,非师范类新教师因缺乏较为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入职初期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非师范类新教师入职培训的意义由此显现。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国情,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促进我国
学位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的形象建设,形象之于政党犹如形象之于人同等重要,良好的形象裨益于主体借以获得客体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即中国共产党根据其性质、宗旨等内在规定,在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的整体风貌,经由媒介传播并在世人脑海中形成的综合感知以及总体印象。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是由自身维度、国内维度、国际维度构成的多向度立体形象。深入阐析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形象,一方面启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另一方
学位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要结合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下关乎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大现实问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曾有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的绿化祖国运动的实践探索。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绿化祖国运动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中的爱国主义
学位
整风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的锐利武器,而且也是塑造中共政治文化的有效路径,同时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以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学科综合分析法等来对苏中抗日根据地整风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考察与分析,总结出这场运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点,归纳出这场运动的具体成效与不足之处,从
学位
从当前教育惩戒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教师面临“不敢惩戒”“不会惩戒”的困境,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教师惩戒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仍存有质疑,导致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法发挥其应有之效。为厘清教师惩戒的价值,探寻教师惩戒的合理运行机制,本研究从家长视角出发对教师惩戒的实施现状展开研究。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参考教师惩戒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地走访中与家长、教师的交流,编制成《中小学教师惩戒行为家长调查问卷
学位
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教师在专业素质上进行提升与发展既是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障。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从外部的“被动培训”逐步转向个体的“主动研修”,教师能动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视。参与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究其对于专业发展能动性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丰富专
学位
吴亮平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科学家,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梳理关于吴亮平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学界研究主要聚焦吴亮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对经典文本的翻译等方面,而很少对吴亮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史论结合、文献分析、多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吴亮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缘起
学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为了引导人民大众,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塑造了许许多多的榜样人物,作为引导民众前行的标杆和模范。这些榜样通过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凝聚了力量,在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通过塑造荣毅仁等榜样人物,来有力地促成了改造的顺利完成。“红色资本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