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的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波段巡天表明,纤维状分子云在冷暗星际介质中随处可见。在大的尺度上,超过100 pc的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被人们视作银河系旋臂的“骨骼”,撑起整个银河系;在小的尺度上,纤维状结构连接了分子云的坍缩到最终碎化而形成致密云核的过程。正因为此,纤维状分子云是当前天体物理研究的一个前沿热点。基于紫金山天文台(PMO)13.7 m毫米波望远镜“银河画卷”巡天数据,本论文瞄准大尺度纤维状结构的动力学性质,对第二象限遴选的纤维状分子云开展12CO/13CO/C180(J=1-0)同位素分子谱线的观测研究。在第2章,我们利用“银河画卷”计划的CO同位素三条谱线数据对California巨分子云(161.75°≤l≤167.75°,-9.5°≤b ≤-7.5°)进行分析研究。在~470pc的距离上,从三条谱线估算的分子云的质量分别约为2.59×104,1.12×104,0.09 × 104 M⊙。从13CO图像中揭示出一条长~72pc,宽~0.6pc的纤维状结构。垂直于主轴方向的系统性速度梯度的均值为~0.82 kms-1 pc-1。沿着主轴方向,速度结构展示出半周期为~2.3pc,速度振幅为~0.92 km s-1的振荡图像,可能与云核形成的汇聚流有关。假设纤维状结构与天空平面的夹角为45°,在Lk Hα101星团附近估算的平均质量吸积率为~101M⊙Myr-1,在其它区域为~21M⊙Myr-1。在C18O的观测中,这条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可以分解为多个子结构,其动力学结构可由汇聚流解释。我们在该大尺度纤维状分子云中共证认了225个C180云核,其中181个云核可能是无星核。约37%(67/181)无星核维理参数(αvir)小于1。沿着纤维状结构共证认了 20个外流候选体。这些结果反映了California巨分子云沿着纤维状结构有着活跃的早期恒星形成活动。在第3章中,我们利用“银河画卷”数据对区域153.6°≤l≤156.5°,1.85°≤b ≤3.5°进行CO同位素三条谱线观测研究。13CO在[-45,-30]km s-1的速度区间的辐射呈现为网状结构,动力学距离估算为~4.8 kpc。我们从中搜寻到1条主纤维状结构和5条次纤维状结构,并估算得到这些纤维状结构的长度,宽度,激发温度,线质量的中值分别为~50pc,~3.7pc,~8.8K,~40M⊙pc-1。沿着纤维状结构的速度轮廓同样展现出振荡图像。假设振荡是由沿着纤维状结构的碎裂或者云核的吸积过程引起的,从13CO辐射估算得到最大的质量吸积率高达~500M⊙Myr-1。该区域中共证认了 162个13CO团块和280个年轻星。其中28%的团块的αvir小于1,处于引力束缚状态。三个电离氢((HⅡ))区(SH2-211,SH2-212,G154.359+2.606)坐落在纤维状结构的峰处。其中G154.359+2.606可视为迷你星爆星团候选者。这个区域的观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纤维状结构与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关系。在第4章中,我们利用“银河画卷”计划的数据对包含两个超新星遗迹(G116.5+1.1 和 G116.9+0.2)的区域(115.25°≤l≤118.25°,-0.75°≤ b≤2.25°)进行CO同位素三条谱线分析以研究超新星遗迹与CO分子云的相互作用。对于G116.5+1.1,速度区间[-12,2]kms-1和[-55,-35]km s-1的分子云中都出现了谱线致宽的迹象。[-12,2]km s-1的分子云展现出与超新星遗迹的射电壳层相一致的形态。对于G116.9+0.2,在[-55,-35]kms-1区间的CO分子谱线出现致宽迹象,并且在遗迹东南部一条纤维状结构分子云可能受到遗迹的影响而扭曲。通过分析超新星遗迹的性质,我们认为速度区间[-55,-35]kms-1的分子云可能与遗迹G116.9+0.2成协。银河系中纤维状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其形成与演化受银河系中不同的动力学过程共同作用影响。本论文研究的区域覆盖了不同类型的分子云,包括:恒星形成不活跃的California巨分子云、恒星形成活跃的G155区域巨分子云以及G116区域超新星遗迹区域中的分子云。California巨分子云中,我们发现了 1条纤维状结构,其动力学结构可由汇聚流解释。局部区域不同物质吸积率解释了该巨分子云子区域的恒星活跃度的差异性。在California分子云的纤维状结构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无星核,反映了该区域正处在恒星形成的早期。其纤维状结构的动力学结构受到恒星形成活动反馈的影响较少,有助于研究纤维状结构对恒星形成活动影响。在G155区域的巨分子云中,我们发现了 1条主纤维状结构和5条次纤维状结构,这些纤维状结构交织形成网状结构。局部区域展现了非常高的物质吸积率,解释了这个区域较高的恒星形成活跃度。特别是三个电离氢区坐落在纤维状结构的峰值处,这些电离氢区是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域,其和纤维状结构峰值处相对应,反映了纤维状结构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作用。G116区域分子云可以作为链接恒星死亡与恒星形成的母体分子云中的一个代表,超新星爆发向周围抛射物质,压缩周围气体可能导致或者影响不同结构的分子云,包括纤维状分子云。我们在该区域发现了一条纤维状分子云可能受到遗迹的影响而扭曲。
其他文献
铀(U)是地壳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存在多种同位素,具有天然放射性。铀及共存特征元素(Sr、Pb、Nd、和Hf)的同位素分析在诸多领域应用广泛,比如地球地质溯源、天体化学、核活动评估、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等。质谱分析是同位素测量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热电离质谱具有高精准度、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等优势,已逐渐发展成为铀及共存特征元素同位素比值测量的“黄金标准”。然而,对于复杂样品而言,样品中含有的基质元素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在建筑节能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的智能窗技术逐渐展露于人们的视野。而电致变色技术作为智能窗的优选方案之一,因其本身的新颖性和功能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广义上的电致变色可以定义为:材料(器件)在外加电场下的光学属性(透过率、反射率或吸收率)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外在表现为颜色状态的转变。人们针对电致变色的特性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领域,如:防眩目后视镜、飞机舷窗、电子显示、
大气氧化性是反映对流层大气自我清洁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大气成分的转化和移除速率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探究未来大气氧化性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气候的反馈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态下的大气氧化性指标物记录可以为了解大气氧化性的变化机制提供新认知。冰芯硝酸及其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信号是目前最有前景的大气氧化性指标。一方面,大气活性氮(NOx=NO+NO2)对大气氧化性自由基的循
量子随机游走在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信息处理领域有着众多的应用。本文将重点集中三种量子随机游走模型:连续时间量子随机游走,分离时间量子游走和作为多粒子量子随机游走的一种特例存在的多光子干涉。我们会在本文给出基于这三种量子随机游走的具体问题,主要分析其对称性或者拓扑性质。首先,我们通过连续时间随机游走来研究D-Wave量子计算机的结构图。在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反射边界和周期边界,还考虑对其结构图增减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被简称为“慢阻肺”,这是一种可以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进行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处于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日常管理的最重要的部分是肺康复,有助于增强其运动能力,减少医疗及康复支出,减轻COPD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运动康复作为一种科学的康复方式,是COPD患者肺康复的一个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高速公路、城市地铁、矿井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扩充和修建。在隧道挖掘过程中,常遇到陷落柱、断层等导水构造,尤其是在大倾角的陡倾富水断层处十分容易发生突水灾害事故,严重威胁着隧道施工和安全生产。近几十年来,我国因突水事故造成伤亡人数愈万人,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准确预测隧道掌子面前方的陷落柱、富水断层等灾害构造依然是亟需解决的难题。直流电阻率法具有设备轻便、抗干
分子具有电子态、自旋态、振动态等多维度的内禀参量,这些不同的内禀参量决定了分子的特异性质和丰富功能。在实际环境中,分子间或分子衬底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外场的作用也会导致这些参量的变化。全局性、高精度表征分子多维度的内禀参量,对于基元化学反应理解、材料合成、分子电子学、量子信息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分子多内禀参量的全局表征,认识环境和外场作用下内禀参量的动态演化过程,是
近年来,双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以其工作电压高、正极材料相对廉价易得等特点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电解液中阴、阳离子分别担当正、负极反应载流子的储能机制使得双离子电池的正极反应迥异于其他传统电池;而最为常见的石墨正极所拥有的高反应电势对电解液(质)的耐氧化性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在有机溶剂电解液中,阴离子的溶剂化效应更增强了石墨正极储能行为的复杂性。目前来看,还有以下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
由脱合金腐蚀制备的纳米多孔金属(nanoporous metal)具有开放的三维网络结构、纳米级的孔棱和孔洞、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宏观(毫米级别以上)的材料尺寸,表现出许多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纳米多孔金属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性能和应用等方面都已经获得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各种重要的实际应用都对纳米多孔金属的力学性能提出了要求,因此纳米多孔金属的力学行为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
激光增材制造(Laser additive manufacturing,LAM)是能够实现复杂零件的高精度和高性能一体化成形的新兴快速成形技术,其中常见的激光熔化沉积(Laser melting deposition,LMD)技术是通过大功率高能激光束应用粉末或线材在基板上进行快速凝固沉积,以实现复杂构件的制造,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已经实现应用。对于低合金钢的LMD成形来说,成形组织结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