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对牛乳品质危害的种间差异分析及种水平检测技术开发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污染是乳品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从牧场采集到的原料乳,在运往奶厂加工前,会在4oC冷链下贮存数小时,以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假单胞菌是原料乳中代表性嗜冷菌,具有很高的遗传和代谢多样性,尤其是显著的低温生长能力和水解酶活性,频繁污染并导致乳制品质量缺陷。值得注意的是,牧场环境因素会影响假单胞菌的菌群结构,并且由于种间代谢差异,引起原料乳不同程度的腐败风险。因此,对其致腐败能力差异比较和菌群结构分析检测,成为原料乳腐败危害防控的关注焦点。过往假单胞菌导致牛乳腐败的研究中,该属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单独研究了代表性菌株,或是重点关注到了几个主要的种,未曾有对不同种之间的生理特性、牛乳理化性质造成影响以及与腐败相关的代谢通路的系统比较探究。且针对假单胞菌的检测手段,还未开发出假单胞菌复杂样本中假单胞菌种水平的检测方法。基于该研究现状,本课题比较了常见假单胞菌在牛奶致腐败过程中存在的种间差异,开发出一种覆盖到属内全部种的高通量测序方法,以揭示牧场环境因素与假单胞菌结构的关联性,并开发出相应的预测模型。该研究比较不同种腐败假单胞菌的腐败作用方式、分析原料乳加工过程中假单胞菌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为从源头减少假单胞菌的危害、保障乳品质量提供了有力手段。课题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分离鉴定了原料乳中的多种假单胞菌,通过测定在含乳和非乳条件下菌株低温生长能力、水解酶活性、耐热性,以及牛乳的p H值、粒径和Zeta电位方面的变化评估对牛乳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表现出了在乳环境中更好的低温生长能力,低温酶活和酶的热稳定性也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对p H和乳液稳定性影响在低温贮存48 h之后出现差异。进一步,对荧光假单胞菌、莓实假单胞菌在乳低温发酵中产生的风味口感进行比较,对游离氨基酸、挥发性物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酪氨酸、精氨酸、缬氨酸以及安息香醛、3-甲基吲哚可能作为荧光假单胞菌腐败的靶标物质;而半胱氨酸和2,4-二叔丁基苯酚可以作为莓实假单胞菌的靶标物质。最后,借助蛋白组和代谢组的手段,从物质和通路角度解析了两菌种的差异原因。两个种的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乙基丙二酸、L-苯丙氨酸、硬脂酰胺以及5-羟色胺等物质方面;此外,荧光假单胞菌的污染会导致更高的疾病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对假单胞菌的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具有种水平鉴别潜力的靶标基因mre B,并基于该基因构建了假单胞菌种水平Illumina Mi Seq测序技术。对检测方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假单胞菌具有很好的鉴别能力。通过模拟混合样本实验进一步确定的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y=1.022x-0.088,R~2=0.9957),且方法的有效检测限为2.45 log CFU/m L。进一步,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原料乳的高通量分析中,结合16S r DNA测序结果,分析了多种来源原料乳中的菌群结构。样本和组间分类学组成分析、多样性分析以及差异菌种分析揭示了假单胞菌结构和在最优次优贮存温度、贮存时间、加工位点以及牧场环境中的组成结构差异。在4oC下,优势菌种主要有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门多萨假单胞菌等,7oC的优势菌种主要有荧光假单胞菌、耐冷假单胞菌以及浅黄假单胞菌。针对不同采样点的样本分析,隆德假单胞菌表现出消毒剂处理和低温贮存后的优势。同时,不同牧场环境的菌种结构也有差异。最后,迁移学习了一项菌群结构预测的机器学习手段,成功实现基于牧场环境因子对假单胞菌菌群结构组成的预测模型构建。该研究为防控假单胞菌对原料乳等食品的危害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近年来,老龄化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年龄相关慢性疾病患病风险不断升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医疗和经济压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同时菌群结构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机体的衰老进程,但年龄与肠道菌群的互作规律及菌群对机体衰老的作用机制仍尚未明确。本课题首先通过解析与年龄相关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代谢通路差异以及互作关系,阐明肠道菌群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其次,通过构建基于肠道菌群多维度数据
学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良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导致癌症这一恶疾发病率逐渐增高,急需更优的检测手段。临床医学中癌症的诊断通常是通过对肿瘤进行活体检测,但其具有侵入性且有时很难检测。mi R-21通常是与细胞癌变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因此细胞内mi R-21的原位准确检测对于识别表观遗传现象和评估肿瘤状态非常重要,但常用检测方法如Northern Blot、微阵列芯片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学位
千层饼层次分明、外层酥脆,但多为摊贩、餐厅现场制作,品质差异明显。预制千层饼因食用便捷、品质稳定等特点逐渐受到欢迎。本课题以预制千层饼为对象,探究品质改良剂对其鲜食/冷藏品质的改善作用,分析其在复热后的品质变化,针对微波复热出现的品质劣化现象进行改进,以改善预制千层饼的鲜食/冷藏及复热品质并助力预制千层饼产业化发展。为了改善鲜食/冷藏千层饼食用品质,研究了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
学位
传统塑性脂肪(如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等)因使用分提、复配、酯交换和植物油氢化的改性手段,必然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甚至反式脂肪酸,存在健康风险。因此近年来利用天然绿色的生物大分子制备软固体材料,用于结构化植物油获得类脂肪性质的替代产品成为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聚焦于以天然植物基蛋白(花生蛋白、豌豆蛋白)为原材料,通过改性(热法/酶法交联,多糖复配)获得界面性质优异的软固体颗粒,构建稳定的乳液凝胶体系
学位
杀菌操作是液态食品加工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加工工艺之一。蜂蜜树莓酒是一种由蜂蜜和树莓酒复合调配而成的富含有益人体健康活性成分的高价值低酒精度饮品。由于蜂蜜树莓酒含糖量较高,长期存放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造成产品品质下降。传统热处理加工会导致蜂蜜树莓酒中活性成分和特殊风味丧失。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非热杀菌技术尤为重要。电喷雾是指,利用压力将液体注入带有高压电源的金属针头,当液滴的静电斥力
学位
龋病(Dental caries)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及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低龄儿童龋病(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以发病对象年龄小(3-6岁)、发病率高等特点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及美观造成影响。口腔生态学理论认为ECC主要与口腔菌群的失衡相关,且某些菌属可作为ECC的关键菌属,这为ECC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针对ECC的治疗,有研究表明益
学位
肉类易腐烂,因此肉类保存对食品工业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难点在于确保食品安全的同时还要保持其感官品质。常规的冷藏技术可能会导致肉制品发生一些不良的感官变化,但磁场是一种温和的物理场,无接触、穿透力强,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以新鲜草鱼片和牛肉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常规冷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及2 mT交变磁场对其保鲜效果,旨在为包括鱼肉和牛肉在内的肉类高品质冷藏提供一种新方法,并从贮藏特
学位
紫锥菊(Echinacea purpurea(L.)Moench)在西方被誉为“免疫刺激剂”和“保肝剂”,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紫锥菊多糖(EPP)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出色的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效。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可作为益生元改善肠道功能,然而关于EPP对肠道健康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论文利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系统和体内小鼠模型,着重研究了EPP的体外消化
学位
磺胺类抗生素(SAs)和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两类常见的广谱类抗生素,普遍应用于畜牧业以促进动物生长。SAs和TCs的广泛使用,导致其残留于动物源食品中,由于其致畸性和致癌性,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然而SAs和TCs常以痕量存在于动物源食品中,且样品基质比较复杂,因此其检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浓缩目标物以及去除干扰物的目的。因此,探索高效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对检测动物源食品中的SAs和
学位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天然化学物质,具有致癌、肝毒性等作用,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谷物中真菌毒素污染检测显得十分重要。免疫分析技术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特别适合大批量样本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以常见的玉米赤霉烯酮(ZEN)、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伏马毒素B1(FB1)四种真菌毒素为研究对象,制备高亲和性单克隆抗体,并开发了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