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舌尖热潮”,它不仅传播了饮食文化,增强了观众对各地饮食风俗的了解,随之产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文化效应也获得出乎人意料的反响。它运用白描手法以平民食物为载体通过食物的生产和制作展现在观众面前,彰显中国人的处世原则、生活哲理和价值观,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它令我们意识到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深深的扎根于日常生活中,由此构建了牢固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为自己的文化自豪,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无论身在何处都向往这个“家”。《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和由此掀起的“舌尖”效应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传播的成功范例。考察它的传播在促进观众感知文化和认同文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且能够将这股能量持续不断的燃烧下去产生更大的文化力量将有巨大的文化意义。片中对多元文化的共享和包容,传达的“和”的文化观符合时代的潮流,也是当今全球化发展需要借鉴的。本研究是基于微博和微话题上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讨论而建立起对该纪录片的内容认知和其背后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首先文章对该片的传播概况进行介绍,分别从创作定位、传播渠道和传播影响三个方面讲述纪录片初始的创作和播出后观众和社会的反响。其次是对调查方法、内容和过程的叙述,对微话题的传播及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的概述并加以分析,通过选取新浪微博和微话题为样本,并结合深度访谈的方式来探讨年轻网友对《舌尖上的中国》的微博反响。最后,网友对该片的文化感知和认同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一方面,纪录片的碎片化和生活实景方式使观众对妈妈菜、故乡和地方习俗产生具体感知,并进一步引发他们对劳动者、亲情和故乡情的共鸣。另一方面,从以上具体的文化感知上升到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反映人们的饮食生活方式透露着思想深处对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以饮食为切口开阔人们的思想,巩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为无数缺失家的归属感的人找到精神的归宿。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声音作为听觉类人格标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实中人们对声音的利用范围不断扩大,声音利益受侵害的现象也随之增加,人们对声音权的保护
日新月异的科技带动着全球化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高速发展对制造型企业的影响也是天翻地覆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供应链的竞争。在制造型企业的供应链管
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包括二战前的初始阶段、二战后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四个阶段,每一次变化都不同程度推进了课程设置的优化与提高。二战后美国小
<正> 苏州是昆剧的故乡,苏州又是个园林城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9家苏州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那就是:拙政园、沧浪亭、留园、狮子林、耦园、艺圃、网师
我国城镇化已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中短期增长的强大引擎。随着新型城镇化
目的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2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予以所有患者CT和MRI检查,分析与对比2组方法检出病灶情况。结果 CT检出的
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思想是符合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反应就能发生。用这样的思想对物质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整合,学习一种新的物质,根
<正>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的互助性学习。
本论文采用BSA模拟体系,选用了截留分子量为5000的聚醚酮超滤膜(PEK-5000)和截留分子量为10000的聚醚砜超滤膜(PES-10000)考察了各个因素对污染度和通量衰减速率的影响趋势。实验
白手起家的奇瑞公司,自1997年3月18日成立以来,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个轿车厂、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和汽车工程研究总院、规划设计院等生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