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血液病原体核酸等温扩增多重检测的自动进样芯片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源性病原体,如艾滋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已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特别是在发展中及资源匮乏的国家及地区,输血安全性问题尤其严峻。目前血液病原体筛查技术主要包括血清病原学检测和核酸检测。血清学方法因其检测窗口期长及灵敏度低等限制因素易造成漏检。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核酸检测虽弥补了血清学检查的不足,极大缩短了检测窗口期,提高了筛查的准确性。然而,PCR技术需要依赖精密的升降温设备,难以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推广使用。因此,开发高灵敏、低成本的血液病原体核酸现场快速筛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核酸等温扩增检测微流控芯片以其高灵敏、简单、快速、低成本的优势,在病原体现场快速检测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其低成本性、便携性和易操作性都符合现场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的要求,但是依赖高精密的微流控泵使其在实际应用时受到了限制;尽管近年来很多纸基微流控芯片摆脱了对泵的依赖,但开放式的反应与检测易产生交叉污染,难以广泛应用。本课题就如何建立高灵敏、低成本、多重血液病原体核酸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开展研究,在设计并加工了一种自动进样微流控芯片及与其配套的便携式恒温孵育荧光检测装置的基础上,发展了基于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核酸外切酶检测技术(RPA-Exo)的等温扩增检测自动进样芯片,并进一步将核酸侵入反应与RPA相偶联,创建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核酸侵入反应技术(RPA-Invader),克服了传统RPA技术背景高,反应条件苛刻的问题,实现了在自动进样芯片上快速检测多重血液病原体核酸,为现场快速筛查多重血液病原体提供了新思路。首先,在管内以钙黄绿素作为扩增产物指示剂分别建立了一步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血液病原体(HIV、HBV和HCV)核酸的反应体系,并将优化好的反应体系引入到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自动进样的微流控芯片中;通过在芯片各反应孔中预载LAMP引物,利用PDMS的透气性,采用真空抽气使芯片内产生负压,实现含有待测模板的反应液自动流入预载不同扩增引物的反应孔中,从而引发RT-LAMP扩增;将芯片置于便携式恒温孵育荧光检测装置中反应并拍照采集各反应孔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待测模板的检测。该芯片可实现在63℃下40 min内同时检测低至10拷贝/孔的HIV、HBV和HCV质粒模板,并且特异性良好,无交叉反应产生。但LAMP反应温度较高,时间较长,需要建立反应条件更温和、扩增检测更快速的方法。为此,我们采用Exo核酸外切酶Ⅲ及特异性检测探针来识别扩增产物,建立了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的血液病原体(HIV、HBV和HCV)核酸快速检测方法,并将其与自动进样微流控芯片结合;通过改进自动进样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布局,设置双反应单元分别预载RPA引物探针和镁离子,满足了RPA反应中镁离子最后加入反应体系的要求,避免了假阳性信号的产生;同样采用自制便携式恒温孵育荧光检测装置,建立了基于RPA-Exo法的血液病原体核酸自动进样微流控检测芯片,实现了在37℃下30 min内检测低至1-10拷贝/孔的HIV、HBV和HCV质粒模板,并且特异性良好。但是由于RPA体系粘稠使得反应孔内信号不均一,不利于后续结果的判读。为了克服芯片上RPA反应信号不均一的问题,将RPA与核酸侵入反应(Invader)相结合,利用核酸侵入反应来特异性识别与报告RPA扩增产物,克服了RPA-Exo法易产生背景信号、镁离子后加操作复杂的问题,从而创建了RPAInvader核酸检测新方法,并与自动进样微流控芯片及检测装置相结合,建立了基于RPA-Invader的多重血液病原体核酸自动进样微流控芯片。该芯片需在37℃下反应30 min后升温至63℃反应10 min,可实现同时检测1-10拷贝/孔的HIV、HBV和HCV质粒模板,特异性良好,且芯片反应的荧光信号均一。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建立高灵敏、低成本检测多重血液病原体核酸的现场快速筛查平台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其他病原体现场即时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植物花器官的正常发生对于雌雄蕊的发育、配子体及种子的产生等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在拟南芥早期花发育过程中,CLAVATA(CLV)-WUSHEL(WUS)空间调控通路主要负责维持花分生组织稳态,调控干细胞数量的动态平衡,保证一定数量的干细胞产生以确保四轮花器官生成。负责花干细胞适时终止的AGAMOUS(AG)-KNUCKLES(KNU)-WUSHEL(WUS)调控通路则负责程序性抑制WUS表达以
学位
非生物胁迫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其中干旱胁迫是对植物影响最严重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植物通过感知、传递和响应干旱胁迫信号,形成了抵御和适应干旱胁迫的长效机制。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世界上第五大禾谷类作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较小的基因组,被认为是研究作物对干旱胁迫响应以及适应性的理想植物材料。WRKY转录因子作为植物转录调控因子,在植物响应
学位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调控基因表达、基因功能分析以及疾病治疗的强有力工具。随着许多治疗靶点的出现以及应用方法的发展,RNAi正在彻底改变基因治疗的方式。然而,目前RNAi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仍然局限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短时效和毒副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RNAi,我们仍然需要新的策略。已有研究表明,Epstein-Barr病毒核抗原1(EBNA-1)和质粒复制起始
学位
代谢综合征是指一组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相互关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腹型肥胖、血脂紊乱、高血糖、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果糖过量摄入是引起代谢综合征脂肪肝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伴随系统性炎症和血清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现象。在肠屏障受损之后,有研究发现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革兰氏阴性菌等生成的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会随之进入血液,并通过肝门脉系统影响肝功能。有临床和动物实验发现益生
学位
文本纠错是指对于文本中错误的文字进行纠正,该任务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本任务。互联网时代,中文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于中文文本纠错的研究至关重要。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使得深度学习方法同样在文本纠错任务中大放异彩,目前文本纠错领域最新提出的方法都是基于端到端的seq2seq方法,该方法在英文文本纠错中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由于中文汉字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以及中文纠错语料的缺乏,使得
学位
草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人类生产及生活提供畜产品,对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持作用,同时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其在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多变,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其结构和功能已发生相应改变。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地生产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评估地表生态系统健康和了解生态
学位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高致死性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超过8成,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因其低增殖速率和低迁移能力导致超过7成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生存率也很低。化疗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仅能在早期患者治疗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即使通过多药联用也只能达到约30%的有效率,因此化疗常作为辅助手段协助外科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放射治疗。本课题统计发现RuvBL1在肺
学位
数据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发现数据间的冲突是合理利用这些数据的前提。现有的待处理数据量庞大而且持续增长,数据又是机器不可理解并难以被处理的。因此数据间的冲突检测自动化是一个迫切但又困难的问题。自动化冲突检测技术能够识别文本数据之间的差异。但是,目前自动化冲突检测工作大多是基于句法和词汇特征,使用分类模型完成,面临对齐单一文档甚至多文档中涉及同一个主题的句子困难,中文语义知识库少等问题。本文尝试从一种
学位
早产是迄今为止新生儿围产期发病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其所导致的并发症占全球每年310万新生儿死亡数的35%,是5岁以下儿童继肺炎之后的第二大最常见死因。目前早产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抑制子宫收缩为策略,进而推迟分娩,其中缩宫素受体拮抗剂ATB由于疗效显著、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在多个国家被推荐为治疗早产的一线药物。然而,国外已上市的醋酸ATB注射液因高昂的价格和进口选择的困难限制了其在国内的临床应用,
学位
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 disease,HD)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症在中年发病,具体症状表现在运动、认知和精神方面。亨廷顿舞蹈症的发病率呈现出地区和种族差异性,发病率在西欧为十万分之七,但是在一些种群中超过万分之十五,该症病情呈进行性恶化,通常在发病15~20年后死亡。尚未发现有效治疗方法彻底改变亨廷顿舞蹈症的疾病进程,仅限于对症治疗,以期达到延缓症状的目的。针对亨廷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