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C汽油加氢脱硫与烯烃择向转化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up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车用汽油标准,国V/VI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中要求硫含量低于10μg·g-1。我国70%以上的商品汽油来自催化裂化(FCC)汽油,而FCC汽油特点就是高烯高硫含量。目前,工业上主流加氢脱硫技术为选择性加氢脱硫(HDS),虽然其可以满足严格的脱硫要求,但不可避免的脱硫同时也会发生烯烃加氢饱和(HYDO),从而引起较严重的辛烷值损失。因此,如何在深度脱硫的同时降低汽油辛烷值损失是FCC汽油清洁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难题,而设计开发出高效的HDS催化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一。一方面对于HDS催化剂活性相,需要提高催化剂的HDS/HYDO选择性,在保证脱硫率的同时减少烯烃饱和带来的辛烷值损失;另一方面,工业上常采用异构化、芳构化和烷基化等方法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其中烯烃异构化凭借其相对温和的工艺条件,可在FCC汽油HDS条件下发生,因此,在HDS催化剂载体中引入烯烃异构化活性相有利于维持汽油辛烷值。为了辅助设计开发同时具有高HDS/HYDO选择性和烯烃异构化活性的HDS催化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微观动力学对HDS催化剂上的硫化物加氢脱硫和烯烃加氢饱和以及异构化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反应条件下多种Co(Ni)-MoS2活性位上进行的HDS和HYDO反应机理,首先需要明确加氢脱硫条件下活性位结构,因此本研究基于吉布斯自由能变(△G)与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关系,确定了33%/67%Co(Ni)-MoS2催化剂活性相在真实HDS反应条件下稳定的活性相结构。为了筛选出具有高HDS/HYDO选择性的活性位结构,考察了以上研究以及文献报道过的多种Co(Ni)-MoS2催化剂的活性位结构上噻吩与1-己烯HDS/HYDO选择性,提出H2S和C2H4的吸附能可以分别作为噻吩和1-己烯吸附能的线性描述符,从而确定了不利于噻吩和1-己烯吸附的Mo边硫空位结构特点;发现在不考虑焓熵影响时,Co(Ni)-MoS2催化剂活性相S边硫空位上噻吩的吸附强度都要高于1-己烯,并通过差分电荷分析从电子角度进行深入探究,揭示其本质原因是噻吩上的硫原子可以与S边硫空位上的两个金属原子形成化学键,而1-己烯的双键碳只能与其中的一个金属原子形成化学键。基于吸附方面的考察,筛选出三种S边硫空位模型,研究其对噻吩HDS反应过程的催化作用,并通过微观动力学分析与1-己烯的HYDO反应过程进行比较,确定了S边相邻Co原子之间的桥位不存在硫原子覆盖的活性位(ES1*)具有接近于100%的HDS/HYDO选择性和较好的HDS催化性能,为设计高HDS/HYDO选择性催化剂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撑。为进一步确定Co-MoS2催化剂活性相的S边活性位(ES1*)对FCC汽油中存在的噻吩类化合物是否仍具有较高的HDS/HYDO选择性,对多种噻吩类化合物(2-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2,5-二甲基噻吩、3,4-二甲基噻吩和苯并噻吩)在ES1*上的HDS过程进行了探究。首先,由于噻吩类化合物分子体积大于噻吩,MoS2基催化剂在真实反应条件下具有一定堆垛层,堆垛层存在有可能对噻吩类化合物吸附产生抑制,无法确定研究HDS过程常采用的单层MoS2基催化剂模型,用于探究噻吩类化合物HDS过程时是否合理,因此,本文首次提出分子电离能与吸附质分子在不受空间位阻影响时的吸附能呈现线性关系的规律,创新性地采用分子电离能作为描述符,证明了构建的单层MoS2基催化剂在研究噻吩类化合物HDS过程仍是合理的。基于微观动力学分析,确定噻吩、2-甲基噻吩和3-甲基噻吩的在ES1*模型上的反应性高于2,5-二甲基噻吩、3,4-二甲基噻吩和苯并噻吩,并且所考察的所有噻吩类化合物的HDS速率都高于1-己烯HYDO,这表明Co-MoS2催化剂活性相的S边活性位(ES1*)对真实FCC汽油中存在的噻吩类化合物仍具有较高的HDS/HYDO选择性。更接近于真实情况的全面考察,为高HDS/HYDO选择性催化剂提供更加坚实和丰富的理论支撑。在载体引入异构化活性相方面,通过构建HZSM-5/Al、HZSM-5/B和HZSM-5/2Al分子筛模型,考察酸强度和酸密度对1-己烯吸附和反应的影响,发现弱B酸中心(HZSM-5/B)相较于强B酸中心(HZSM-5/Al)会明显抑制1-己烯异构化反应,每一步基元反应都需要克服更高的反应能垒,最终导致在加氢脱硫条件下,HZSM-5/Al分子筛上1-己烯异构化反应速率是HZSM-5/B分子筛上的10000倍左右;酸密度的增高对1-己烯反应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酸密度的改变会给酸强度带来微弱的降低,使得1-己烯异构化反应速率略有所降低,在HZSM-5/2Al上的反应速率降至HZSM-5/Al上的76%左右。通过比较发现,在强B酸反应中心上1-己烯异构化的反应速率约为1-己烯在ES1*活性位上加氢饱和反应速率的10~5倍,由此可以从理论上阐明,在载体中引入强B酸活性中心将有助于烯烃异构化,从而在FCC汽油HDS过程中减少辛烷值损失。
其他文献
川西坳陷储层具有多层叠置、天然裂缝及断层发育的特征,该类储层渗流特征与现有气井试井模型假设不匹配。目前川西坳陷地区气藏使用多层酸压合采的开发方式开采,但其酸压改造效果评价困难、储层边界认识不清等问题突出,对该地区的高效滚动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建立相关复杂气藏试井模型对产能评价及储层参数解释至关重要。论文从多层合采复杂储层渗流问题出发,建立了适应于目标区块的试井模型,提出了评价储层酸压改造效果的方法
学位
含硫化合物是石油中重要的杂原子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为原油的来源和成熟度分析提供判断依据。在石油工业中,含硫化合物是清洁油品生产的主要关注对象,而噻吩类化合物由于脱除反应活性较低则是脱硫的重中之重。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分子构型(如形状、结构、尺寸等)与脱硫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提高脱硫效率,必须根据石油含硫化合物的分子特性设计相应工艺参数和催化剂,因此,石油含硫化
学位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GLCC)是深水油气生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它通过耦合旋流和重力效应实现油气分离。现有GLCC存在操作域窄、工况点偏离设计点后极易发生气相带液现象(LCO),从而导致设备分离性能下降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厘清GLCC内部的气液流动行为及分离机理,但前人的研究大都忽视了液膜流型在GLCC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以某一工业缩尺GLCC为对象,聚焦其上部筒体内的气液流动现象,以液膜
学位
余热回收利用和开发新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问题的两条途径。针对温度不同的低温余热资源选择合适的余热利用方案对提高余热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对于余热回收系统的集成方法尚不完善,已有的能量性能指标对于不同利用目的的余热回收系统并不适用。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被认为是未来潜在的新型可持续能源。采用CO2/H2置换开采天然气水合物耦合甲烷重整制氢过程的新方法可以提高置换开采效果,降低
学位
重油中含有较高的镍、钒含量,镍、钒化合物的存在对重油加工造成很大的危害。研究重油镍、钒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及吸附行为能够为重油镍、钒的脱除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综合利用高分辨质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分析仪器,结合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重油中镍钒卟啉的分子组成、典型镍钒卟啉的轴向配位性质以及镍钒卟啉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电化学氧化的电喷雾电离(ESI)质
学位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资源储量大、能量密度高、分布广泛和燃烧洁净等特点,是重要的绿色接替能源。降压开采法被认为是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最经济且最有效的生产策略之一。明晰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水合物的分解和生产等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空间差异性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均尚不清楚。本文针对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开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空间差异性展开了系统地研究。本文搭建了一套新型
学位
过程工业的总图布局是一个纽带,能够将各种不同的过程系统结合起来。因此,过程工业总图布局对企业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有显著影响,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关注。目前在实际生产中,过程工业的总图布局一般是基于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根据经验人为手动设计。这种方法无法确认各种过程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布局设计的影响,也无法得到最优的布局设计。因此总图布局的优化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主
学位
作为维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能源,近年来我国成品油需求不断增长。成品油管道作为成品油运输的主要方式,对于炼厂与下游市场的连接起到关键作用,在区域能源供应链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成品油管道采用多批次顺序输送、多点注入/分输工艺,水力工况变化复杂,耦合水力的管道调度优化研究对管道的运行安全、输送效率以及下游市场油品的供应都具有重要影响。考虑到成品油管道的水力复杂性,本文首先基于离散时间表达以输油泵
学位
石油沥青质给石油的开采、储运及加工过程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作为石油中最复杂的组分,沥青质的结构和组成一直以来都是石油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沥青质本身的复杂性让赋予它一层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沥青质含有了石油中的大部分金属元素,石油中金属化合物由于沥青质的遮盖而至今没能被全面表征。深入探究沥青质中金属化合物尤其是镍、钒化合物的组成,不仅能够全面认识石油中的金属的存在形态,更有利于以此为切入点,逐渐
学位
智能电子产品的蓬勃发展,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电磁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干扰电子设备运行和电磁波的辐射/污染危害等问题,尤其军事领域的信息安全以及隐身科技的需求,加速了吸波材料的广泛研究。吸波材料是指能吸收投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的一类材料,它通过材料的各种不同的损耗机制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者是其他能量形式而达到吸收电磁波的目的。未来,5G时代的到来,无线充电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