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蝠食性生态位变化模式及影响因素与其捕食鸟类的适应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物资源是动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联系动物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食性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供关于动物群落动态、食物网、营养相互作用和食性生态位演化的相关知识。捕食者与猎物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解析捕食者适应性进化特征与猎物行为对策的关键,对深入理解动物间“军备竞赛”具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意义,也是理解动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翼手目动物(蝙蝠)占据独特的夜空生态位,生态和食性多样,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动物类群,是研究食性生态位变化和捕食者与猎物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想类群。蝙蝠与猎物间的相互作用,是进化上精彩绝伦的“军备竞赛”,亦成为研究协同进化的关键模型。先前的研究主要关注蝙蝠与昆虫、蝙蝠与蛙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对蝙蝠与鸟类间的关系仍不清楚。蝙蝠与鸟类关系最为特殊,蝙蝠既可作为猛禽的猎物,又可捕食小型雀形目鸟类,从而成为研究亮点。本论文以贵州分布的食鸟蝙蝠南蝠(Ia io)为研究对象,在捕食者与猎物互作关系研究的框架下,整合行为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食性研究为基础,系统揭示南蝠食性生态位季节性变化模式和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其捕食鸟类的行为感官策略和肠道微生物适应。通过收集各季节南蝠个体粪便,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鉴定食性,分析南蝠各季节食物组成、季节间差异以及其对鸟类猎物的利用。结果显示,南蝠捕食多种节肢动物(12个目),其中鳞翅目占比最高;捕食雀形目鸟类7科22种。南蝠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季捕食昆虫猎物的比例显著降低,捕食鸟类猎物的比例显著增加。南蝠捕食的鸟类大多具有迁徙习性,且偏爱捕食体重小于10 g的雀形目鸟类。捕食鸟类的蝙蝠个体体重与鸟类猎物体重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南蝠是一种机会主义的食鸟捕食者。基于南蝠食物组成,分析各季节种群、个体以及重捕获个体的食性多样性,种群生态位重叠度、宽度和个体食性专一化程度,探究不同季节南蝠食性生态位变化模式以及影响个体食性专一化的因素。结果显示,昆虫资源多样性的减少和夜间迁徙鸟类这一生态机会的出现可能共同促进了南蝠食性生态位扩张趋于鸟类。南蝠食性生态位存在季节性分化,各季节间食性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夏季种群食性生态位宽度最宽,春季次之,秋季最窄。由于鸟类和昆虫猎物在体型大小和营养价值上的差异,当秋季食物资源多样性相较于春季和夏季减少时,南蝠没有通过增加个体内食性多样性、个体间食性差异或个体食性专一化程度而增加其种群生态位宽度,该结果不支持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和生态位变异假说的预测。此外,南蝠个体自身体重、捕食猎物的多样性和鸟类生态机会的出现影响其个体食性专一化程度。这些结果强调了猎物资源大小和质量以及其他因素(如生理、行为和生活史特征)在食性生态位进化中的重要性。在食性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南蝠食谱中代表性鸟类及其叫声和标本开展南蝠与鸟类的捕食和反捕食策略行为实验。捕食策略模拟实验发现,在黑暗条件下,南蝠在飞行中会主动攻击悬挂的鸟类标本,且每一次攻击鸟类标本的过程中均发出回声定位声波及捕食峰鸣,表明南蝠能够基于回声定位线索利用空中飞行捕食策略捕食鸟类。双选择声学回放结合基于听性脑干反应的听力测定实验发现,南蝠对回放其食谱中两种代表性鸟类(黄眉柳莺和暗绿绣眼鸟)的叫声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显著的选择偏好,且对回放频率低于6 k Hz和声强低于70 d B pe SPL的声音刺激不敏感。双选择视觉呈现实验结果显示,南蝠对暗光条件下的鸟类标本与对黑暗和月光条件下的鸟类标本的选择偏好次数没有显著差异。听觉和视觉感官线索实验结果共同表明,南蝠利用主动回声定位线索能够在夜空中飞行探测并定位鸟类,不受限于鸟类是否发出叫声和光照强度的变化。此外,开展鸟类对蝙蝠的反捕食策略实验发现,两种鸟类(暗绿绣眼鸟和棕头鸦雀)不能够通过听觉和视觉线索对蝙蝠进行反捕食。这些结果暗示南蝠与鸟类间的相互作用在感官层面可能还未演化为协同进化关系。蝙蝠捕食鸟类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对鸟类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通过采集捕食鸟类和捕食昆虫时期的南蝠个体粪便,基于16S r RNA扩增子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探索南蝠肠道微生物如何适应其对鸟类食物中能量和营养的吸收利用。结果显示,季节性食性转移驱动南蝠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发生显著和特定变化。以鸟类为食的蝙蝠个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的增加,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例的增加,碳水化合物和核苷酸代谢的增加以及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的减少,与秋季南蝠狩猎鸟类过程中更高的能量需求以及进入冬眠和迁徙前的脂肪储存有关。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在野生动物食性生态位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本论文首次阐明食鸟蝙蝠食性生态位季节性变化的模式和生态机制,以及蝙蝠捕食鸟类的适应策略和鸟类的反捕食策略,揭示了蝙蝠与鸟类间相互作用在感官层面可能尚未演化为协同进化关系。研究结果对理解食肉蝙蝠,尤其是食鸟蝙蝠的生态适应及其与猎物间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并对深入理解蝙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大豆全球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供应来源,同时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业用途。大豆由野大豆经长期人工选育与栽培驯化而来。大豆的人工驯化过程主要集中在对含油量、粒径、种皮光泽等优良性状的优势选择上,造成了遗传多样性大幅降低,遗传基因狭隘导致了大豆育种进展缓慢。野大豆作为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其种质资源优良性状的研究,是扩大大豆基因库和育种改良的基础。野大豆分布广变异程度高,在长期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经趋异适应形成了不同的
学位
草地土壤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参与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环以及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等诸多生态过程,在维持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恢复退化草地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不仅受到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畜放牧等人为因素的调控。家畜放牧是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长期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现象也是当前草地面临的重要全球变化之一。家畜放牧影响植物、土壤特性以
学位
杂交(Hybridization)作为植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其包括涉及染色体加倍的异源多倍化成种(Allopolyploidy speciation),也包括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同倍性杂交成种(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上述两种杂交成种的方式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杂交种的细胞核基因组是由双亲的细胞核基因组汇聚而形成,但其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基因组往往由一方亲本提供(
学位
过度放牧和刈割是制约北方松嫩草甸草原生产力的重要人为因素。植物可以通过补偿性生长来适应放牧和刈割干扰。土地盐碱化是松嫩草甸草原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草地生产能力受到盐碱胁迫的严重制约。植物生长对盐碱胁迫的响应非常复杂,植物适应盐碱的重要策略之一是改变碳水化合物和氮在体内的分配策略。然而,盐碱如何诱导克隆植物分株间的资源整合以及资源在不同器官的分配策略,从而改变植物的补偿性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楚。羊草(L
学位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物初级生产力高低是草地各项功能的重要指标,并决定着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强弱。以往对于植被生产力的研究多集中在水氮变化及大地理尺度上,但在以多年生克隆植物为主的天然及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中,地上植被季节性变化、种群动态和生产力形成更依赖于芽库。以往对芽库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自然条件下其生态学特征、不同生境或限制性资源等对芽密度的影响,然而,从芽数量、芽生物量、
学位
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因受扩散能力、繁殖力和栖息地依赖程度等因素限制,更易受到环境变化影响。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是一种小型雀形目草原鸟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蒙古草原。其分布区急剧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但其如何响应生态环境变化尚不清楚。本论文对栗斑腹鹀繁殖分布范围和繁殖种群数量开展了调查;利用种群矩阵模型估计了其种群动态和灭绝风险
学位
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投掷运动员的个人最佳成绩与其青年时期的最佳成绩(U20)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间存在的规律。研究发现,我国优秀投掷运动员的个人最佳成绩会以其青年时期的最佳成绩(U20)为基础,形成平均为12%左右的运动成绩涨幅;成绩涨幅比例与各投掷项目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呈现出铅球>链球>标枪>铁饼(12.02%>11.78%>11.57%>11.37%)的现象;我国优秀投
期刊
当今世界体育赛事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田径作为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其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大龄运动员壮心不已,年轻运动员人才济济,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和运动寿命正在不断打破人们的极限,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特征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优秀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过程,年龄特征始终贯彻这个全过程,竞技年龄同时是反映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研究当下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年龄特征,有
期刊
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成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愈发成为现代性问题的核心。现代性问题便始终缠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现代性共谋。马克思曾说过,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总是会伴随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变革而发生发展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是这些重大事件中的重大之一。生态危机何以是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以来的重大危机,其对社会发展会造成怎样的
学位
同聚半乳糖醛酸(Homogalacturonan,HG)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多糖,生物活性多样,应用领域广泛。HG型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Galp A)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Galp A的C-6位羧基可以被甲酯基取代,甲酯化度(DM)及甲酯基分布方式的差异是影响HG型果胶功能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HG型果胶中甲酯基的分布研究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且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限制了对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和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