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海域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tw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沿海国家与地区海洋战略的崛起和人类海洋科学技术的进步,海域使用冲突与海洋空间竞争不断加剧。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海洋污染和海平面上升等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对海洋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缓解不同海洋活动之间的跨界冲突、平衡海洋生态保育与蓝色经济发展成为新的治理要求,而传统的海洋管理模式已无力回应这些棘手问题。当前世界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开发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治理跨界难题,比如海洋保护区、大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综合管理和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等,其中跨界海洋空间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应对跨界海域使用冲突的政策工具,近年来在欧洲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尽管跨界海洋空间规划为海域协同治理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它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来破解传统海洋治理无法破解的跨界难题,打破海域各自为政的碎片化治理困境,成为推进海域协同治理的普适性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性研究来建构和经验性研究来论证。因此,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面对海洋治理中存在的日益复杂和各自为政的不利态势,如何通过跨界海洋空间规划来构建海域协同治理模式?”本研究基于“理论研究-实践反思-工具引入-模式构建-案例应用”的研究思路,在探讨海域协同治理理论和反思当前国内外海域协同治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概念框架、实践进展和经典案例的系统分析,结合中国海洋空间规划的实施现状和在邻近海域推行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挑战,总结适合中国语境下的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经验,尤其重点关注跨界海洋空间规划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何以嵌入海域治理过程形成新的协同治理模式。在理论意义上,本研究通过探讨海域协同治理理论,试图为海洋治理实践提供解释,并以跨界海洋空间规划作为政策工具,为海域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海洋治理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意义上,本研究能够为解决海域跨界治理难题提供经验借鉴,有助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能够为海域协同治理提供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治理模式,进而有效衔接国家海洋治理与全球海洋治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海域协同治理由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目标要素、工具要素和过程要素等六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海域协同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2)国内外海域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当前海域协同治理面临着治理情境的复杂化、治理主体的分散化、治理客体的无界化、治理目标的不一致、治理方法的单一化以及治理过程的不协同等诸多挑战;(3)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概念框架和实践进展表明,跨界海洋空间规划是一种基于地方具体治理情境而变化的弹性治理方法,能够协调不同海洋活动的时空分布,平衡跨界海洋活动与海洋环境保护;(4)跨界海洋空间规划和海域协同治理在府际合作、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和数据共享上存在契合性,共同构成了跨界协同的核心过程;(5)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海域协同治理模式,该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其前提是在共享海域中存在跨界议题,其驱动力是针对现存冲突或未来冲突来界定共同目标,其核心过程是跨界协同,其工具跨界海洋空间规划,通过多元治理主体进行共同规划、实施规划、评估规划以及调整规划,从而有效解决跨界冲突和治理难题,最终实现海域协同治理的连续过程;(6)本研究尝试在国际区域与国家次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模式应用与可行性论证,结果表明构建基于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海域协同治理模式不仅能够为中国面临跨界难题的河口海域、台湾海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南海所需的治理模式提供政策参考和经验借鉴,进一步还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可能面临的需要共同治理的海洋跨界议题提供模式参考。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运用学科交叉寻找新方案,将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结合治理理论,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海域跨界治理难题;第二,通过概念重释泛化研究范围,为了使构建的海域协同治理模式具有更宽泛意义上的适用性,本研究结合已有文献和海洋治理实践对“海域协同治理”和“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第三,进行治理模式创新与推广,本研究尝试将欧洲的跨界海洋空间规划方法应用在中国的跨界议题上,结合具体的治理情境对基于跨界海洋空间规划的海域协同治理模式进行了探析与可行性分析,为模式在其他地区的推广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其他文献
目前鱼类毒理学的模式生物以淡水鱼类为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较少。海洋青鳉(Oryziasmelastigma)对各类污染物反应敏感且对盐度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海洋生态毒理学和研究鱼类盐度适应机理的理想模式生物。本研究通过三代测序技术对海洋青鳉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得到一个高质量的海洋青鳉基因组和蛋白编码基因集。基于该基因组与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在全基因组的基因序列水平上对海洋青鳉进行适应性分
学位
塑料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在环境中不断累积。微塑料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微塑料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微塑料可富集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和污染物,形成生物膜。微塑料可能富集了特殊的微生物组,进而影响多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近10年来已有一些关于海洋生态系统中微塑料作为生物载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然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塑料垃圾的主
学位
全/多氟化合物(Per-and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然而由于其毒性和难降解性,全氟辛基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以及其盐类被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随后一些新型的含氟替代物逐渐占据市场。这些新型替代物的官能团和理化性质
学位
癌症,在我国已经成为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一项恶性疾病。核受体Nur77及RXRα在癌细胞生长、增殖、凋亡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在Science(2000)[1]、Cell(2004)[2]杂志上相继报道了 Nur77在外界信号刺激下,从细胞核迁移至线粒体上并与Bcl-2相互作用,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细胞凋亡。本实验室最近在Developmental Cell(2020)[3]上阐述
学位
颗粒有机物(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POM)是海洋生物泵的主体,调控着海-气界面的碳通量。弱光层是有机物降解和转化最活跃的区域,70%以上的POM在该水层被微生物降解和利用,直接调控着海洋封存碳的效率和储量。本论文以西北太平洋为研究区域,在三个站位采集了叶绿素最大层、100m、200m和500 m的POM样品,整合宏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学和16S rRNA测序技术以及
学位
海洋保护区(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s)作为一种基于区域的保护策略,被认为是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最广泛使用的工具。有效的MPAs策略可用于支持海洋空间规划(Marine Spatial Planning,MSP),MSP反过来也可以实现海洋分区和保护的有效性。然而,由于数据的缺乏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的聚集使得MPAs的选划往往不够充分,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累积风险。此外
学位
北部湾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半封闭海湾,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规划布局中的重要新兴区域。因此,北部湾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西南地区和南海沿海生态安全格局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随着近年来北部湾环湾经济区开发的不断深入,也面临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研究北部湾生态系统的作用与变化过程尤其重要。本研究通过建立物理-生态模型,模拟物理和生态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通过现场和遥感数据验
学位
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当前我国主要的养殖鲍种,商品鲍生长周期一般长达2年,制约了鲍养殖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当前皱纹盘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仍然不足,与经济性状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基因功能不明确,不利于相关性状的遗传改良。因此,有必要对鲍及其足部肌肉生长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为培育快速生长的鲍鱼品系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探讨了调控
学位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内部海盆为典型的寡营养海区。目前有大量研究基于船载或遥感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海盆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特征或对台风过程的响应,然而这些观测普遍存在时间或垂直分辨率不足的缺陷。此外,之前研究都把叶绿素a浓度(Chla)当作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唯一指标,忽略了浮游植物生理状态调整对Chla变化的影响。基于投放在南海海盆的两套BGC-Argo浮标观测数据,本文从垂直分布的角度分析南海海
学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树木的茎和叶可以释放或消耗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是森林生态系统CH4和N2O的重要源汇。红树林是由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木本植物群落组成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植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关于红树植物的对生态系统水平CH4和N2O通量的贡献仍不清楚,特别是影响红树植物CH4和N2O通量的主要因素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以红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漳江口红树林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