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波斯特电子媒介时代社会批判理论辨析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被电子媒介重重包围和无限渗透,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每个人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成为这张大网中的一个个节点。电子媒介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数字生活。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重塑着社会的个体、经济、政治、文化。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格外关注电子媒介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他将当代社会指认为后现代社会,认为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与后现代社会相映成趣。他看到在后现代社会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个体构型、政治构型、文化构型的深刻变化,试图以此提出代替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后结构主义等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他看来,马克思立足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而提出的生产方式理论在今日已是昨日黄花,其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后结构主义虽然在当时当地对批判理论有所发展,但时至今日也属强弩之末。要提出新的有效的批判理论,必须修正或抛弃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因此,波斯特提出信息方式来代替马克思的生产方式。
  本文详细梳理了波斯特的思想历程、核心观点,以期对波斯特的思想有完整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就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做了必要对比,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较直观的展示了信息方式和生产方式理论。文章认为,虽然波斯特敏锐的意识到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对当代的深刻影响,也做了较新颖的阐发,有一定独到性和创见性,但是他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马克思的批判往往是无的放矢或无中生有,更遑论以信息方式代替生产方式。
  文章最后一部分,从新闻报道、大众娱乐、媒介经营三个角度对我国媒介的历程和现状做了梳理,同时就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四点总结。
其他文献
麦金太尔在其《德性之后》中,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立场之上,批判启蒙运动以来以功利和权利概念为核心的现代西方伦理学,试图重塑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其中麦金泰尔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性论,认为应该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中去。但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待商榷和完善,于是以此切入本文研究主题,即比较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德性论。  两种德性论都受传统理性影响较大并将其建立在理性因素之上
“德性”是卢梭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词。“德性的腐化与显现”是本文的写作思路。首先,什么是德性?说一个人有没有德性时是以社会的角度去评判,在本文中却将德性放在了自然状态中去谈,但卢梭没有直接告诉德性是什么?德性所需的良心、自由、平等以及理性在卢梭的自然状态中都一一作了详细阐述。在此论述德性的意义何在?那就是发现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时都要建立一个伦理的维度以及实现对自由的追求。  德
学位
本文的写作主要基于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二是我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建设发展的现状,两者都与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从本质上讲,生态美学是一种包含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均处于和谐协调的审美状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本文试图剖析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挖掘利奥波德的生态美学思
学位
在西方女权主义向后女权主义转变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女性在对男权问题的认识上开始发生了态度上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后女权主义理论家们逐渐从区别男女个性差异的激进女权主义走向了注重用多元化来取代差异化,让女人成为女人,男人成为男人的温和女权主义。与此同时,在大陆以外的世界华文文学中,“台港暨海外华文女作家”在创作上总体也表现出了与后女权主义尤其是法国派后女权主义理论主张相契合的一面,这并非是单纯的巧合
学位
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年)作为享有世界级声誉的电影大师,在近50年的电影生涯中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影像。目前对安东尼奥尼的研究多集中在影评方面,着眼于电影的形式层面及对电影文本内容的把握,且大多是以单部影片作为切入点进行评论,专著并不多。而且,对安氏电影的研究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整体幕后反观的非常少。因此,在诸多电影学讨
学位
米兰·昆德拉,是二十世纪后期享誉欧洲文坛甚至世界文坛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包括小说理论、批评和创作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昆德拉的小说致力于表达他对生存的思考,但他采取的方式不同于学理上的哲学说教,而是对传统小说进行先锋性的试验。他将小说文本变成阐释人的可能性状况、考察个人精神追求和思考社会文化存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具有浓厚的审美诗学意味。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昆德拉的文
作为遗民,贺贻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爱国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古文家、诗人和美学家。然其研究者甚少。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其著作的研读,发掘其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泉,阐述其诗文理论和美学观点,并结合其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看明末清初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诗学观,即通过对贺贻孙这个个案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来探讨一个时代的美学观。  “厚”是贺贻孙诗歌美学的核心。他沿用了前代这一观念,但是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深入。贺贻
尽管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存在着前后期之分,但“唯我论”却贯穿了他的思想的整个过程,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前期哲学思想,并且与“唯我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该书由七大命题以及关于这些命题的系列评论构成,呈级差递进的金字塔状结构,“唯我论”正是通过这些评论及其上级命题的独特结构被提出来的,也即从一开始正面讨论它的命题5.62到命题5.64
学位
本文从当今社会道德现状出发,以美国著名福音布道家葛培理的福音布道为中心,从其布道思想、布道风格、现代化布道媒介的利用及其个人领袖魅力几个方面,分析葛培理吸纳信徒并在道德上影响信徒的方法。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现状;第二章追溯了葛培理的人生轨迹,包括他如何从一个叛逆的青年走上福音布道家之路及其全球布道生涯;第三章主要分析葛培理的道德思想及其神学基础,也是他布道的核心思想
学位
“良知”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意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在中国道德哲学中被高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讨论也是层出不穷。这种人天生的道德责任感是东西方思想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和全球伦理之基础。  在人类诸种形态的宗教中,道德训导和维护都是其根本的维度。基督教形成自己完备的教义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历代伟大的神学家、思想家都曾对良知问题有过解释和论述。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几位最重要的基督教经典作家如保罗、奥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