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的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可谓影响深远。在禅宗史上,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 。“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 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
神秀的禅法思想主要为“三论”、“两重因果说”。“三论”为“自心缘起论” 、“渐悟修持论”和“净心成佛论”。“两重因果说”,即第一重因果是“返本”,第二重因果是“事修”。
“自心缘起”本质上属于业感缘起,“自心”类似于“阿赖耶识”。神秀认为自心是包含净、染二心的混合状态,当自心起用时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
“渐悟修持”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逐地增悟的觉性思想,从本觉到不觉,再到始觉断除无明,最后至究竟觉,这是由迷返本的修持路线。本觉、始觉是相互依存的概念,都是从“自心缘起”而来。众生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由不觉经始觉最后至究竟觉,从而返本得以解脱。
“净心成佛”即神秀所说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到了此位方能彻见心性。神秀解说净心从因与果、涅槃与菩提、法身佛与报身佛,说明“净心成佛”。本文概括为两点:一、本觉义、发生义(众善之源)、本有义(众生皆有佛性),说明因位净心的种子义。不过因位净心由于染心的缘故不能显现,只有去掉染心才能成就佛果。二、涅粲、菩提、究竟觉说明果位净心(返本)的本体义。空性、智慧、觉性集于净心之中,是返本的结果。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此位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逐渐断除。
“三论”说明了禅修中的“返本见性”。因为自心起用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只有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依始觉断除无明,逐地增悟至始觉之究竟,从而返本与本觉相契合,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这种究竟觉相当于唯识宗的大圆镜智,对于唯识宗来说需经极为漫长的时间修持在佛地上才能达到,而神秀认为在因地见性时就能实现。
“两重因果说”表明了禅修的两个阶段。第一重因果是以未显现净心为因,净心地为果,这一阶段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将果位的“见性”境界提到因位作为修证目标。此阶段包括“自心缘起”、“渐悟修持” 和“净心成佛”。第二重因果是以显现的净心地为因,圆满佛地为果,这一阶段称为圆证佛果。因为第一重因果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在第二重因果中断除。神秀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重因果中,对于第二重因果神秀谈论的很少,不过在第二个阶段大致有三点要做:1、涵养心性。既然已经见性,这种净心地应该通过工夫时刻保持住,使之不再退转。2、断除习气。以净心地为因,以智观照,以理缘境,历境验心,渐断习气。3、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修行者应以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神秀的禅法思想除了《大乘起信论》外,还吸收了刘宋译《楞伽经》的如来藏、顿悟、渐修等思想。例如神秀所提出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的思想,即来源于《楞伽经》中所谈到的“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这属于见道的境界。从楞伽师的传承来看,自求那跋陀罗到僧璨的传承,禅修重点都在心性上,将“安心”放到了禅修的第一位,其根本目的是要“了心源清净”。楞伽师们所提出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理事相融”、“三昧制心”等思想提供了修持的根据和途径,这些思想对神秀的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秀通过藉教悟宗的方法更是把楞伽师们历来强调的重点融入到自己的禅法思想当中,奠定了北宗禅法思想的基石。道信、弘忍所代表的东山法门和神秀的禅法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道信的“求心”、弘忍的“守一”与神秀的“观心”都是如来藏清净心的思想,在观法上都要“观空”,其根源就来自于“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种念佛法门,需精勤不懈,次第渐修,这种思想对神秀的渐修也产生了影响。
从神秀与慧能的禅法思想比较来看,神秀的修持方法是人性逐渐接近佛性的过程,而慧能认为人性当下就是佛性。慧能所强调的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众生自性觉、迷的两种状态,自性觉人性就是佛性,自性迷人性就是众生。慧能与神秀在“心性本净”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差别在修持的具体实践上。对于利根之人,慧能实则省去了渐的过程,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关于佛性与人性的问题在康德哲学那罩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即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问题。禅宗所说的佛性具有本源性、本质性的意义,人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因此,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佛性与人性的关系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能够与康德哲学作比较研究。康德认为人类认识的只能是现象,对于本体是认识不了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没有“知性直观” ,康德实际上提出了二元论的问题,现象界如何通达本体界?胡塞尔认为通过“本质还原”使一般在个别中显现,实际上就是把一般与个别沟通了起来。因此,神秀禅法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处在横向结构上,具有可比性。神秀的“渐悟修持论”以佛教哲学特有的理论解决了佛性与人性如何合一的问题,从“自心缘起” 经过“渐悟修持”,达到“净心成佛”,这一修持过程把人性和佛性完满的贯通起来,以佛教中的“知性直观”——“觉性”解决了本体界与现象界如何沟通的问题。
本文从“宗教市场”、逻辑理路和宗派融合三个角度对神秀的禅法思想作出历史评价。从“宗教市场”角度来说,神秀提供了合适的宗教产品,其禅法的简便性吸引了大众,神秀对这些修持方法的解释,最后都归结到“净心成佛”上,通过“见道返本”拉近了人性与佛性的距离,促使了北宗的发展。从逻辑理路角度来说,朱熹从“人心” ——“觉知”——“道心”的修养理路与神秀从“自心”——“渐悟”——“净心”的修持理路并无不同。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离染显净”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极为相似,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思想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当达到“法性土”时,为觉性之究竟,所谓“唯心净土”、“心土不二”,正是这一修持的最高体现,此谓“了心方生” 。神秀的“唯心净土” 思想促使了禅宗与净土宗的相互融合。
神秀的禅法思想主要为“三论”、“两重因果说”。“三论”为“自心缘起论” 、“渐悟修持论”和“净心成佛论”。“两重因果说”,即第一重因果是“返本”,第二重因果是“事修”。
“自心缘起”本质上属于业感缘起,“自心”类似于“阿赖耶识”。神秀认为自心是包含净、染二心的混合状态,当自心起用时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
“渐悟修持”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逐地增悟的觉性思想,从本觉到不觉,再到始觉断除无明,最后至究竟觉,这是由迷返本的修持路线。本觉、始觉是相互依存的概念,都是从“自心缘起”而来。众生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由不觉经始觉最后至究竟觉,从而返本得以解脱。
“净心成佛”即神秀所说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到了此位方能彻见心性。神秀解说净心从因与果、涅槃与菩提、法身佛与报身佛,说明“净心成佛”。本文概括为两点:一、本觉义、发生义(众善之源)、本有义(众生皆有佛性),说明因位净心的种子义。不过因位净心由于染心的缘故不能显现,只有去掉染心才能成就佛果。二、涅粲、菩提、究竟觉说明果位净心(返本)的本体义。空性、智慧、觉性集于净心之中,是返本的结果。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此位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逐渐断除。
“三论”说明了禅修中的“返本见性”。因为自心起用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只有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依始觉断除无明,逐地增悟至始觉之究竟,从而返本与本觉相契合,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这种究竟觉相当于唯识宗的大圆镜智,对于唯识宗来说需经极为漫长的时间修持在佛地上才能达到,而神秀认为在因地见性时就能实现。
“两重因果说”表明了禅修的两个阶段。第一重因果是以未显现净心为因,净心地为果,这一阶段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将果位的“见性”境界提到因位作为修证目标。此阶段包括“自心缘起”、“渐悟修持” 和“净心成佛”。第二重因果是以显现的净心地为因,圆满佛地为果,这一阶段称为圆证佛果。因为第一重因果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在第二重因果中断除。神秀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重因果中,对于第二重因果神秀谈论的很少,不过在第二个阶段大致有三点要做:1、涵养心性。既然已经见性,这种净心地应该通过工夫时刻保持住,使之不再退转。2、断除习气。以净心地为因,以智观照,以理缘境,历境验心,渐断习气。3、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修行者应以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神秀的禅法思想除了《大乘起信论》外,还吸收了刘宋译《楞伽经》的如来藏、顿悟、渐修等思想。例如神秀所提出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的思想,即来源于《楞伽经》中所谈到的“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这属于见道的境界。从楞伽师的传承来看,自求那跋陀罗到僧璨的传承,禅修重点都在心性上,将“安心”放到了禅修的第一位,其根本目的是要“了心源清净”。楞伽师们所提出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理事相融”、“三昧制心”等思想提供了修持的根据和途径,这些思想对神秀的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秀通过藉教悟宗的方法更是把楞伽师们历来强调的重点融入到自己的禅法思想当中,奠定了北宗禅法思想的基石。道信、弘忍所代表的东山法门和神秀的禅法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道信的“求心”、弘忍的“守一”与神秀的“观心”都是如来藏清净心的思想,在观法上都要“观空”,其根源就来自于“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种念佛法门,需精勤不懈,次第渐修,这种思想对神秀的渐修也产生了影响。
从神秀与慧能的禅法思想比较来看,神秀的修持方法是人性逐渐接近佛性的过程,而慧能认为人性当下就是佛性。慧能所强调的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众生自性觉、迷的两种状态,自性觉人性就是佛性,自性迷人性就是众生。慧能与神秀在“心性本净”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差别在修持的具体实践上。对于利根之人,慧能实则省去了渐的过程,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关于佛性与人性的问题在康德哲学那罩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即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问题。禅宗所说的佛性具有本源性、本质性的意义,人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因此,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佛性与人性的关系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能够与康德哲学作比较研究。康德认为人类认识的只能是现象,对于本体是认识不了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没有“知性直观” ,康德实际上提出了二元论的问题,现象界如何通达本体界?胡塞尔认为通过“本质还原”使一般在个别中显现,实际上就是把一般与个别沟通了起来。因此,神秀禅法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处在横向结构上,具有可比性。神秀的“渐悟修持论”以佛教哲学特有的理论解决了佛性与人性如何合一的问题,从“自心缘起” 经过“渐悟修持”,达到“净心成佛”,这一修持过程把人性和佛性完满的贯通起来,以佛教中的“知性直观”——“觉性”解决了本体界与现象界如何沟通的问题。
本文从“宗教市场”、逻辑理路和宗派融合三个角度对神秀的禅法思想作出历史评价。从“宗教市场”角度来说,神秀提供了合适的宗教产品,其禅法的简便性吸引了大众,神秀对这些修持方法的解释,最后都归结到“净心成佛”上,通过“见道返本”拉近了人性与佛性的距离,促使了北宗的发展。从逻辑理路角度来说,朱熹从“人心” ——“觉知”——“道心”的修养理路与神秀从“自心”——“渐悟”——“净心”的修持理路并无不同。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离染显净”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极为相似,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思想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当达到“法性土”时,为觉性之究竟,所谓“唯心净土”、“心土不二”,正是这一修持的最高体现,此谓“了心方生” 。神秀的“唯心净土” 思想促使了禅宗与净土宗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