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神秀禅法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的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可谓影响深远。在禅宗史上,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 。“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 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
  神秀的禅法思想主要为“三论”、“两重因果说”。“三论”为“自心缘起论” 、“渐悟修持论”和“净心成佛论”。“两重因果说”,即第一重因果是“返本”,第二重因果是“事修”。
  “自心缘起”本质上属于业感缘起,“自心”类似于“阿赖耶识”。神秀认为自心是包含净、染二心的混合状态,当自心起用时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
  “渐悟修持”吸收了《大乘起信论》的逐地增悟的觉性思想,从本觉到不觉,再到始觉断除无明,最后至究竟觉,这是由迷返本的修持路线。本觉、始觉是相互依存的概念,都是从“自心缘起”而来。众生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由不觉经始觉最后至究竟觉,从而返本得以解脱。
  “净心成佛”即神秀所说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到了此位方能彻见心性。神秀解说净心从因与果、涅槃与菩提、法身佛与报身佛,说明“净心成佛”。本文概括为两点:一、本觉义、发生义(众善之源)、本有义(众生皆有佛性),说明因位净心的种子义。不过因位净心由于染心的缘故不能显现,只有去掉染心才能成就佛果。二、涅粲、菩提、究竟觉说明果位净心(返本)的本体义。空性、智慧、觉性集于净心之中,是返本的结果。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此位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逐渐断除。
  “三论”说明了禅修中的“返本见性”。因为自心起用分为净、染二心,净心为染心所覆,不能显现,众生因此不得解脱。只有通过“渐悟修持”的方法,依始觉断除无明,逐地增悟至始觉之究竟,从而返本与本觉相契合,达到“净心成佛”的境界。这种究竟觉相当于唯识宗的大圆镜智,对于唯识宗来说需经极为漫长的时间修持在佛地上才能达到,而神秀认为在因地见性时就能实现。
  “两重因果说”表明了禅修的两个阶段。第一重因果是以未显现净心为因,净心地为果,这一阶段为返本见性。由性相分离悟到性相不二,将果位的“见性”境界提到因位作为修证目标。此阶段包括“自心缘起”、“渐悟修持” 和“净心成佛”。第二重因果是以显现的净心地为因,圆满佛地为果,这一阶段称为圆证佛果。因为第一重因果虽然见性,但无始以来的习气还要在第二重因果中断除。神秀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第一重因果中,对于第二重因果神秀谈论的很少,不过在第二个阶段大致有三点要做:1、涵养心性。既然已经见性,这种净心地应该通过工夫时刻保持住,使之不再退转。2、断除习气。以净心地为因,以智观照,以理缘境,历境验心,渐断习气。3、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修行者应以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神秀的禅法思想除了《大乘起信论》外,还吸收了刘宋译《楞伽经》的如来藏、顿悟、渐修等思想。例如神秀所提出的“一念净心,顿超佛地”的思想,即来源于《楞伽经》中所谈到的“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这属于见道的境界。从楞伽师的传承来看,自求那跋陀罗到僧璨的传承,禅修重点都在心性上,将“安心”放到了禅修的第一位,其根本目的是要“了心源清净”。楞伽师们所提出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理事相融”、“三昧制心”等思想提供了修持的根据和途径,这些思想对神秀的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秀通过藉教悟宗的方法更是把楞伽师们历来强调的重点融入到自己的禅法思想当中,奠定了北宗禅法思想的基石。道信、弘忍所代表的东山法门和神秀的禅法有直接的传承关系,道信的“求心”、弘忍的“守一”与神秀的“观心”都是如来藏清净心的思想,在观法上都要“观空”,其根源就来自于“一行三昧”。“一行三昧”是种念佛法门,需精勤不懈,次第渐修,这种思想对神秀的渐修也产生了影响。
  从神秀与慧能的禅法思想比较来看,神秀的修持方法是人性逐渐接近佛性的过程,而慧能认为人性当下就是佛性。慧能所强调的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众生自性觉、迷的两种状态,自性觉人性就是佛性,自性迷人性就是众生。慧能与神秀在“心性本净”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差别在修持的具体实践上。对于利根之人,慧能实则省去了渐的过程,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如果以西方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禅宗关于佛性与人性的问题在康德哲学那罩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即本体与现象的关系问题。禅宗所说的佛性具有本源性、本质性的意义,人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因此,从禅宗的角度来看,佛性与人性的关系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能够与康德哲学作比较研究。康德认为人类认识的只能是现象,对于本体是认识不了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没有“知性直观” ,康德实际上提出了二元论的问题,现象界如何通达本体界?胡塞尔认为通过“本质还原”使一般在个别中显现,实际上就是把一般与个别沟通了起来。因此,神秀禅法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处在横向结构上,具有可比性。神秀的“渐悟修持论”以佛教哲学特有的理论解决了佛性与人性如何合一的问题,从“自心缘起” 经过“渐悟修持”,达到“净心成佛”,这一修持过程把人性和佛性完满的贯通起来,以佛教中的“知性直观”——“觉性”解决了本体界与现象界如何沟通的问题。
  本文从“宗教市场”、逻辑理路和宗派融合三个角度对神秀的禅法思想作出历史评价。从“宗教市场”角度来说,神秀提供了合适的宗教产品,其禅法的简便性吸引了大众,神秀对这些修持方法的解释,最后都归结到“净心成佛”上,通过“见道返本”拉近了人性与佛性的距离,促使了北宗的发展。从逻辑理路角度来说,朱熹从“人心” ——“觉知”——“道心”的修养理路与神秀从“自心”——“渐悟”——“净心”的修持理路并无不同。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离染显净”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极为相似,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神秀禅法中的“渐悟修持”思想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当达到“法性土”时,为觉性之究竟,所谓“唯心净土”、“心土不二”,正是这一修持的最高体现,此谓“了心方生” 。神秀的“唯心净土” 思想促使了禅宗与净土宗的相互融合。
其他文献
曼海姆生活的时代,社会危机与思想文化危机凸显,教会权威力量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知识分子阶层独立意识开始形成。曼海姆认为要理解当前这一状态,就要从意识形态问题说起,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就是人们如何思考的方式问题。  曼海姆通过历史分析,将意识形态分为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两者都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决定的,总体概念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又发展成总体概念的特殊阐述和一般阐述。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问
学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要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强调他们的哲学既是理论又是方法,强调要把他们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解决俄国革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形形色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最终取得了
宋代佛教译经绵延百年,所译佛经数量仅次于译事最盛的唐代。但是这些经典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其翻译质量也常常遭到批判。可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缺少根据梵文原典与汉译佛经的对比实证所做的分析。而这正是本文的核心目的和重要内容。笔者通过以施护为代表的宋代译经僧所译的数部密教经典与梵文写本或校勘本做详细比对,整理出汉译的几个特点,大体归纳为省译、改译和释译。同时通过汉译在文本校勘和还原
学位
进化博弈理论已成为解释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的有力学术工具。为了回应奎因对语言意义中约定的质疑,Dayid Lewis从进化动力学的角度,提出约定的存在可以归咎于某个种群的信号系统中进行博弈生成的一种稳固的平衡,并以此阐明了语言的进化机理,确立了语言约定理论。  本研究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特别是Dayid Lewis的约定论,解释了会话推理的进化生成。Lewis认为语言交流特别是会话中的约定对交流具有根本性
学位
STIT理论又被称为主事性的逻辑(the logic of agency),其将主事性刻画为一种连接行动者和事件的二元关系。如果将事件理解为客观对象运动或者变化的状态的话,那么可令α表示任意的行动者,A表示任意的语句,以使用不同的STIT算子(如DSTIT、ASTIT、PSTIT等)将主事性这一二元关系形式化为[αDSTIT:A](或者[αASTIT: A]或者[αPSTIT:A])以表示"α确定
学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和文化批评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不管是在早期的文学批评研究中,还是在后来的文化阐释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中,他都坚持绝对的历史主义理论立场及其阐释符码的优先性,试图在唯物史观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想框架下来进行文本阐释和文化的研究与批判。  詹姆逊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术研究时,北
学位
精神生活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发展状况,它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主要是由一系列的情感、习俗、艺术、政治等等所组成。精神生活的质量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组成精神生活的各种精神成分,尤其是具有稳定形式的成分,如政治制度等等的影响。这两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因如此,通常过分简单地处理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将其看作是“直接式”的。事实上,精神生活与生
刘宗周在宋明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今学者对之有较高评价。他作为开放的文本系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之展开研究,并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论著。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刘蕺山晚年“凡三易稿”而成的《人谱》的哲学思想。论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在综述刘宗周哲学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论以《人谱》为刘蕺山哲学思想研究切入点的原因和意义,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拙文以为,《人谱》是刘
学位
葛兰西被公认为首先是一个“领导权理论家”。领导权在葛兰西政治哲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代表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本论文系统的考察了葛兰西领导权的含义、哲学基础、理论体系、实践意义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一个葛兰西意义上的完整的领导权理论。最后,本文阐释了葛兰西领导理论的当代效应,突出了当代欧洲“左派”理论家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借用和吸收。本论文分为5章:  第1章:对领导权概念的哲学考查。
学位
全球伦理运动开展至今,以寻找各大文化圈的共同点为方向已经探索了十多个年头,比起当初轰轰烈烈振奋人心的景象来说,现在静悄悄地几乎快被世人遗忘,然而当初面临的严峻问题今日依然存在。笔者认为现在可以尝试改用加法而不是减法,从寻求共同性转为寻求互补性,如此来扩大上层建筑。另一方面还需要深挖地基,彻底探明作为伦理道德核心的仁爱概念。秉持这样的想法,本文从第2章到第7章尝试说明仁爱的性质,并以儒家思想和基督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