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磁性纳米探针分离多糖受体蛋白的方法学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糖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与细胞膜上的多糖受体蛋白结合是其发挥生理功能的关键,因此多糖受体的研究对阐明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分子机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细胞膜上多糖受体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多糖受体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已知的受体种类进行多糖药物受体的筛选,但是对于一些多糖类药物在细胞膜上未知的受体蛋白的研究,缺乏有效的识别与分离方法。虽然多糖的多羟基的苯环结构连接方式复杂多样,但是可用于识别或化学标记的基团很少,紫外也不具备特征吸收,因此对多糖以及蛋白多糖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也导致多糖的研究远远落后于蛋白质研究。氧化铁纳米颗粒在许多生物医学领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磁铁矿Fe3O4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无害性、高饱和磁化值和廉价等优点,成功的应用在生物分离中。与传统的亲和柱色谱法相比,磁分离法在生物特异性,富集回收率,操作简单以及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关于使用表面多糖功能化的Fe3O4磁性纳米探针对细胞膜上蛋白的分离报道很少,在不影响多糖活性的前提下,将磁性纳米粒子与多糖类生物分子偶联的条件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本文通过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多糖,构建多糖磁性纳米探针,进行了配体-受体结合并磁分离多糖受体的方法学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以Fe3O4 MNPs作为磁分离器,通过在Fe3O4 MNPs表面形成SiO2核壳包覆结构后进行表面氨基、羧基化处理,合成了Fe3O4@SiO2-NH2、Fe3O4@SiO2-COOH两种磁性纳米粒子。通过激光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X光晶体衍射、红外光谱和磁性性能检测等测试手段分析磁性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两种磁性纳米粒子成功合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高稳定性和超顺磁性。2.采用还原胺化反应尝试将Fe3O4@SiO2-NH2 MNPs与β-D-葡聚糖(β-D-Glucan)偶联,合成了功能化的Fe3O4@SiO2-NH2-β-D-Glucan多糖磁性纳米探针,利用红外光谱和激光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试手段表明Fe3O4@SiO2-NH2-β-D-Glucan磁性多糖纳米探针成功合成。3.设计利用松杉灵芝蛋白多糖SBT中含有10-20%蛋白的条件,采用EDC/NHS联用法,分别将Fe3O4@SiO2-NH2和Fe3O4@SiO2-COOH MNPs与松杉灵芝蛋白多糖SBT偶联,尝试合成功能化修饰的Fe3O4@SiO2-NH2-SBT和Fe3O4@SiO2-COOH-SBT蛋白多糖磁性纳米探针。实验结果显示:成功实现了Fe3O4@SiO2-NH2-SBT多糖磁性纳米探针的构建但是Fe3O4@SiO2-COOH-SBT的红外共谱分析未见新键形成。为了进一步分析Fe3O4@SiO2-COOH-SBT构建失败的原因,选择牛血清蛋白(BSA)与Fe3O4@SiO2-COOH MNPs偶联,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和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成功构建Fe3O4@SiO2-COOH-BSA MNPs。据以上分析推测,蛋白多糖SBT虽然含有蛋白质,可能由于多糖与蛋白的连接方式或蛋白的含量较低等因素,未能实现SBT与Fe3O4@SiO2-COOH的偶联。4.比较探究多糖磁性纳米探针分离多糖受体蛋白的方法。设计采用了两种方法磁性分离多糖受体蛋白。在体识别与分离:探针与细胞共孵育,首先实现多糖磁性纳米探针与细胞膜上受体相互识别,再收集、破碎细胞,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磁性分离多糖受体蛋白。离体识别与分离:先提取细胞总蛋白,在4℃条件下将磁性多糖纳米探针放入总蛋白中进行混合,在外部磁场作用下,磁性分离多糖受体蛋白。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或Western Blot实验进行受体蛋白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以富集回收受体蛋白。利用Fe3O4@SiO2-NH2-β-D-Glucan探针分离受体的实验中发现,在体识别与分离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体蛋白。利用Fe3O4@SiO2-NH2-SBT探针分离受体的实验中发现,离体识别与分离获得更多的受体蛋白。由此说明对于不同的受体,分离的方法不尽相同,需要筛选。构建多糖磁性纳米探针分离多糖受体蛋白,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多糖受体的方法,很多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筛选研究。本实验多糖磁性纳米探针构建的成功,也将为多糖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他文献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成为研究热点,而虚拟仿真测试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虚拟测试场景的真实性仍是技术难题,本文针对提高虚拟测试场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基于NGSIM(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真实车辆轨迹数据,对驾驶风格进行分析,提取驾驶风格特征概率分布特性,建立考虑驾驶风格特征的运动预瞄模型,并应用于虚拟测试场景的交通车上,最终使交通车驾驶行为体现出不同的
悬架系统作为直接影响汽车驾驶和乘坐舒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乎着整车的安全性,因商用车辆重心较高,时常在高速过弯时发生侧翻。通过主动悬架可以提高汽车抗侧倾性能,但因目前应用的主动悬架对汽车抗侧倾的控制范围有限,且能耗过大,成本较高,导致主动悬架很少应用在汽车抗侧倾控制上。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汽车电液悬架,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并且在汽车侧倾角较大或临近侧翻时,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围绕
车辆在使用过程中,长期受路面激励的影响,会造成某些零部件的磨损或松动,从而产生区别于背景噪声的异常声音,这种异常的声音统称为异响。异响往往预示着某些机械故障,它不仅会降低驾驶体验感,还可能影响行驶安全性。为了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优化驾驶体验感,需要对车辆的异响信号进行综合检测。异响信号成因复杂,发生时刻随机,且无明显的规律性特征,目前没有一种客观有效的异响信号分析与检测方法。因此,开发有效的异响信
随着我国汽车产品消费升级,NVH(Noise 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成为衡量汽车品质和决定顾客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纯电动汽车作为汽车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行驶过程中,低频宽带路噪对车内噪声的贡献相较于传统汽车显著提升。传统的被动降噪方法对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有限,主动噪声控制技术通过发出与初级噪声源相等幅值相反相位的次级声源进行抵消衰减,能够在指定的区域内实现静声区,对低频
作为高速公路上常见的驾驶行为,换道对交通流有着诸多影响,如何实现安全、合理的自主车道变换,是当下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上述背景,同时为了使自主车道变换动作更接近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让驾乘人员获得较好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本文依托科技部重点专项“电动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运行”,开展高速公路下的拟人化自主车道变换算法研究。首先,搭建换道数据采集平台记录驾驶员换道行为数据,提取体现驾驶员行为的
过氧化物酶对多种由于自由基损伤而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通过使用模拟酶,可以生产低分子量的酶样化合物,同时消除了天然酶的某些缺点。血红素肽作为一种过氧化物模拟酶,由于其高度稳定且易于合成而已进行了多年研究。本实验室前期研究中根据微过氧化物酶MP-9的结构,设计了一种三价铁卟啉-肽类过氧化物模拟酶——次血红素三肽(Dh-β-Ala-His-Glu,Dh HP-3),在体外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活
总结冯淑兰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经验。冯淑兰教授认为颈部经筋失衡是顽固性面神经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时除面部治疗以外更注重松解颈部及其两侧筋结等肌肉失衡点。针刀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治疗点多选用枕部附着肌群、患侧乳突、颈椎棘突与横突压痛点,以松解颈部手足太阳与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为重点,恢复经筋正常形态,改善经脉气血输布,加快面神经功能的修复。
具有光学活性的内酰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中,是合成高分子等复杂结构的重要中间体。利用转氨酶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具有步骤简单、收率高、对映选择性高、副产物少等优点。理论上转氨酶催化不对称合成手性胺的转化率可到100%,这使得转氨酶在催化合成这类化合物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S)-5-甲基-2-吡咯酮((S)-5-methyl-2pyrrolidone)是一类具有手性的γ-内酰胺类
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市场应用的增多,无人驾驶车辆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环境感知技术作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是无人驾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完备且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是无人驾驶车辆安全和平稳运行的数据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无人车环境感知功能的实现包括两个部分:环境信息的采集以及感知识别,其中车辆环境感知功能的实现以传感器对车辆周围环境信息的采集为基
迈克尔加成反应是构建碳-碳、氮-碳键的经典合成方法,Lewis碱催化的迈克尔加成是迈克尔加成反应中十分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α-氨基腈是合成化学中较为常见的中间体,并且因为能够产生分子多样性的潜力而被广泛用于合成多官能结构。γ-氨基酸酯和γ-内酰胺类化合物是很多药物的中间体,它们常在各种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被发现。由于这些化合物生物活性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在有机药物合成中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