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三孩时代生育意愿及包容性生育政策支持研究

来源 :李维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1987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1.5的国际人口警戒线。为积极应对人口问题,2021年5月,国家宣布落实“三孩”政策,一时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结合现实观察,“全面三孩”政策是否如政策所期提升生育意愿尚未定论,现实中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极其复杂,单纯依靠放开生育政策未必就一定会提升生育意愿,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提高生育意愿需要政府推动有关包容性政策的落实,因此需要探讨如何构建包容性生育政策来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以此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于此,本文在“三孩”政策的现实背景下,以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遵循“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对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包容性生育政策支持建议。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对于生育意愿和生育政策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其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成本—收益理论等理论工具进行阐释。再次,根据基于包容性政策支持的理论模型,设计测量指标体系,以郑州市育龄妇女为样本研究“三孩”政策背景下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数据分析工具探索生育政策的演变规律,通过NVivo方法分析生育政策的历史变迁、政策目标、政策内容等。最后,以包容性理念为基础,构建全面三孩时代包容性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生育支持体系从“时间—经济—服务—就业”四个方面入手,覆盖“孕—生—养—教”四个阶段,并提出社会多元主体的行动策略,以期对生育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一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生育意愿。其中个人因素中,内部成本对三孩生育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保障效用对三孩生育意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心理效用没有显著作用。由于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已经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当决策第三个孩子时,考虑更多的是生育成本和老年收益。家庭因素中,女性对于是否生育三孩往往会听取家人的意见,另外家庭经济地位越高,三孩生育意愿越高,经济地位高意味着家庭给予孩子足够的资源支持,有条件对子女投资更多人力资本。社会因素中,社会舆论正向影响育龄妇女的三孩生育意愿,女性在决定生育行为时会受到社会压力。生育文化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但传统生育观念的变迁以及现代生育观念的形成共同冲击着孕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二是政策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能够影响其他变量对三孩生育意愿的预测。第一,从政策宣传的角度,政策宣传能够调节家庭经济地位、社会舆论、生育文化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政策宣传能够强化家庭经济地位对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减弱社会舆论对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作用、加强生育文化对三孩生育意愿的负向预测作用。第二,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角度,公共服务满意度能够调节保障效用、家人意见和家庭经济地位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能够加强保障效用对三孩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能力、强化家人意见对三孩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能力、促进家庭经济地位对三孩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能力。第三,从包容性生育政策的角度,包容性政策能够调节内部成本、心理效用和家庭经济地位对三孩生育意愿的影响。包容性政策能够加强内部成本对三孩生育意愿的负向预测能力,使得心理效用对三孩生育意愿的正向关系转变为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同时加强家庭经济地位对三孩生育意愿的正向预测能力。整体而言,积极的政策宣传、高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三孩生育意愿的提升。三是生育政策需要从时间、经济、服务、就业四个方面增加包容性。包容性生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应从时间-经济-服务-就业四个方面入手,覆盖孕-生-养-教四个阶段,建立多维度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当加强生育假期的科学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探索生育津贴的补贴细则,逐步优化生育税赋抵扣方案,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覆盖范围,保障就业女性的法律支持,避免职场歧视的发生,采取积极政策措施提升生育意愿。四是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实施需要多元主体协同行动。为积极推进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实施,本研究尝试提出四项行动策略,即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坏境、整合政府和市场多元主体、对接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以及增强包容性政策实现机制。提升生育意愿需要建构友好的物质环境,提供友好的设施、设备和空间,营造尊重生育主体的生育意愿、关心妇女儿童、重视和谐家庭等文化环境。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实施与落实应重视不同人群的需求划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在改变政策动员机制、改善政策运行机制、健全政策评估机制、增强政策宣传机制的基础上,全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下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访谈资料进行提炼加工,逐步形成概念、范畴、主范畴以及核心范畴,在概念、范畴之间建立相互关系,建立的模型弥补了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破碎化的缺憾。采用政策工具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性阐释,使模型构建更有理论依据。本研究发现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子女价值、性别偏好、保险状况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成员照料、家人意见、经济地位、房产数量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舆论和生育文化。政策因素为调节变量,能够调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作用。二是把生育政策引入模型,验证了生育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关键性影响。现有文献对生育政策进行分析往往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或内容分析的方法,文献的内容分析基本停留于生育政策的时间阶段和政策内容变迁。本研究把生育政策引入模型,并认为积极的政策宣传、高公共服务满意度、包容性生育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三孩生育意愿的提升。三是将包容性理念应用于生育政策之中,建立了包容性生育政策体系。现有文献提出了诸多生育政策优化的措施,但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包容性理念的提出给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框架,但包容性理念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理想化状态,如何构建包容性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本研究认为包容性生育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应当从时间—经济—服务—就业四个方面入手,覆盖孕—生—养—教四个阶段。
其他文献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两汉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书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及其事迹成为了中国电影创作的宝贵素材。《史记》的电影改编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步进行,至今历时近百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史记》改编电影以古装历史片为主要类型,题材上丰富多样,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以司马迁所著《史记》与其改编电影之间的流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文
学位
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出现逐渐成为文艺界关注中心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出现与中国的变化,将新世纪以来对文学的反思与文学研究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底层文学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底层文学使人觉醒,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用自主的批判意识重建一种新的文化,从而引发改变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辽宁女作家孙惠芬作为新世纪以来备受关注的底层文学作家,在发表小说《海燕》之后开始踏入文坛,童年的生活经历赋
学位
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四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都市文学”进行概念界定,并陈述论文的研究背景,概述深圳文学面临的问题及邓一光深圳系列小说的创作实绩。其次,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对都市文学、邓一光作品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概述和评论。第一章“空间:现实迷宫与精神飞地”由“都市迷宫: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空间的意义失衡”“南中国城:生态景观的文化隐喻”与“城市之上:寻找精神飞地”三节构成
学位
荀子生活在战国晚期,是继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对儒家思想的革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荀子的思想和文章,集中表现在《荀子》一书中。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荀子》文本的篇、章进行系统的文体分类,讨论性质、追寻渊源、描述特征、分析其生成原因,并根据其不同的文体来分析荀子的言说姿态。最后,探讨《荀子》一书所见之文体观念。首先,确定了文体分类标准:以杨倞对《荀子》的编排为分类基础
学位
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多次强调。报告中指出,创新对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符合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因此,能激发人们创新动力的制度环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行多年的行政审批制度在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制约了人们创新的活力。基于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和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
学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是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目标,当前,国内高职扩招,毕业生总量持续高位,疫情反复、经济下行承压增大,给高校毕业就业带来一定冲击。就业政策能否发挥公共政策作用,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关键在执行效果,因此本文围绕高校毕业就业政策执行情况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宁夏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综合实力较量的关键因素,因而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重视其科学思维的发展。2017年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落实核心素养的意见,进一步奠定了科学思维的重要地位。因此,笔者提出“基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首先,关于理论研究部分。为了了解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知网、万方等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再依据整理的内容编
学位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科普传播跳脱传统形式,在新型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上,科普文章以多模态和混合语类的形式出现。以往科普文章的研究以对比性研究居多,从语言学的视角对新媒体平台科普文章的语篇连贯表征鲜有探究。本论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旨在为语类混合型多模态语篇的连贯机制建构分析模型,以微信公众号科普文章为例,试图揭示该语类的语类混合模式,以及语篇在语义层面如何通过修辞关系整合基础语类和
学位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已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采用了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创编了节气的校本课程,在综合实践课上开展,让学生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触摸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实践操作、思维能力等素养。
会议
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迅速扩张,原因在于其经济增长的功能定位。专项债经济增长的功能定位导致了专项债的中央集中化、财政政策化以及杠杆化。调整专项债的功能定位,使其服务于地方事权的实现,需要把握专项债的公益性、地方性和收益性。立足于专项债的事权功能,在事权功能与增长功能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是防范化解专项债务风险的现实选择。为此,首先,专项债及其支持项目应遵循受益性原则;其次,应明确国债的经济增长功能定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