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海外涉华报道的现状及意识形态构建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xianni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至今,新冠肺炎疫情成年度重点议题,且因为全球范围的爆发对政治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频频占据全球各个国家媒体的重要版面。中国在新冠病毒防疫战中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大规模爆发疫情的国家,顺理成章的成为各大媒体的舆论焦点。中国在发现新冠病毒的第一时间就上报了世界卫生组织,政府立即采取行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抗击疫情,并做出了武汉封城的决策,为世界疫情防治做出重大牺牲。然而在世界性公共卫生危机爆发的情况下,中国不仅仅要对抗病毒,还要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受阻、经济全球化链条断裂危机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大调整风险等等。除此之外,中国还面临着美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持续性、有计划的挑衅。疫情语境下复杂的国际舆论场才是中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真正考验。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主流媒体仍然坚持惯性的冷战思维,对于中国政府的抗疫行动不仅不表示认可,还利用舆论掌控权设置中国议题,将中国疫情防治政策添上政治化的标签,以“中国病毒”、“武汉封城是泯灭人权”、“李文亮医生事件”等污名化标签来打压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交错复杂的政治经济现状共同构成了中国国际传播的挑战。文章首先以国际舆论引导理论为出发点,对其理论渊源、定义发展、理论延伸以及中国本土化等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涉华报道研究理论层面的认知。学术界的涉华报道研究是了解外媒和西方国家态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和学习学者们在特殊时期的研究现状,本文选取疫情期间中国学者的海外涉华报道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并在中国知网以及谷歌学术进行文献检索,最终筛选出相关文献29篇。通过初步整理发现,国内学者截取了从90年代至今的相关文献,保证样本数量丰富性的同时探查了不同历史时期样本的变化特点。该领域的学者在对海外涉华报道研究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从聚焦于美国主流媒体到着眼于其他多个国家进行综合性分析。另外,以反思性思维指出现有研究局限性,并尝试提出合理化建议、新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还有学者从涉华报道相关文献中归纳出外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新闻框架、态度以及影响倾向性因素等。本文借助计量统计研究方法,通过对新冠疫情期间海外媒体涉华报道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探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中国学者研究海外舆情的整体思路、框架特点以及基本现状。然后利用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语言学解构思路,深入分析中国学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外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构建,包括对学者表述话语的表层架构分析和以及深层形态理解。研究过程中,由于美国媒体以及政府在众多文献中的被反复提及,本文尝试探究此段时间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形象。而后讨论探究研究者对于词频分析研究方法的选用,是否有利于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最终对研究者的相较以往研究的进步之处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对于该话题的研究热情高涨,发文数量也随着疫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逐渐增多再进入稳定常态化。而除了少数以非洲、中东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以外,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中国学者的文献都将目光集中在西方国家。从研究主体来讲,《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世界报》等传统西方主流媒体毫不意外的成为研究热点,而社交媒体对于疫情权威信息传播的话语权相对弱势。研究方法层面,学者们在不断探索与其他学科交融的展开方式,吸取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优势,来创新和拓展涉华舆情的研究模式。通过批判性话语分析,本文还解读了学者们所贡献的论文中文本修辞现象的隐喻与意识形态展现。发现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着强烈的民族自信、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的信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倡的全球治理的观念。他们保持着严谨、客观、中立的态度,但是难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存留。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同质化的研究思路的问题。
其他文献
小说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中心,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深层次的主题。因此把握好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深层次的多重意蕴尤为重要。本文是翻译实践报告,选择的文本是俄罗斯青年作家兼演员格里高利·斯卢日杰利的处女作《萨维利的日子》。小说在2018年问世之后便深受读者青睐,不仅久居畅销书榜前列,更斩获一系列大奖,包括俄罗斯“大书奖”和“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奖等。由于书中内容的特殊性
本论文是以翻译实践报告为形式撰写的翻译硕士学位论文。2020-2021年为中俄科技创新年。本文正是以俄罗斯作家奥列格·奥列斯托维奇·阿尔谢诺夫的作品《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和庞加莱猜想》为素材,在此背景下展开的翻译实践。庞加莱猜想是由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提出的关于宇宙形态的猜想。以往数学家一直挑战这一难题,但最终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证实猜想。所选材料属于科普文章,其中蕴含大量的科学术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对外投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推动海外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成为当前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经济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墨西哥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着巨大需求,而中国企业在长期的海外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本。中国企业在墨西哥投资基础设施可满足双方的需求和利益,然而,墨西哥高铁和奇科森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与中国展开贸易往来和商业投资。为了更好地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我们需要重视语言相通在“五通”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培养周期较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言翻译专业,为相关国家培养本土汉语翻译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
《瓦利斯》和《暗黑扫描仪》是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晚年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中蕴含着迪克对于个人解脱的思考与理解。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旨在通过文本的解读,考察菲利普·迪克通过这两部作品所呈现的对立又整一的宇宙观和心灵观,并考察宇宙与心灵的对立和分裂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困境。本文还通过两部作品,分析迪克晚期作品中人如何实现解脱,即如何由分裂复归整一。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选题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正面、真实的国家形象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形象往往是通过媒介建构的。全球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人类传播在地域上不断拓展、在方式上不断改进、在技术上不断变革,这一切都影响着媒介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密集报道,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家形象更容易被建构。而媒体报道的框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效果,从而影响到一国国家形象的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爆发不仅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国国际形象构建过程中遭遇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和建构上受到世界舆论的高度关注。因此,及时了解疫情期间外媒报道中塑造的中国形象,是迎接这次重大考验的前提。当下,我国实施“一国一策”的对外传播战略,让对外传播对象国都能详细地了解和看清真实而复杂的中国。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建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亮眼实绩。尽管“一带一路”倡议成就瞩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地区大国在内,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也不乏怀疑、抵制甚至公开批评,与国内媒体报道的“一带一路”形象及民众反应略有不同。考虑到“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面向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这
长期以来,议程设置理论被大量用于媒体报道的效果研究之中,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具象新闻事件的报道,极少涉及到抽象思想观念的传播。因此,本文以2020年Twitter平台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英文推文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议程设置的前沿理论——网络议程设置(即第三层议程设置)在思想观念传播中的有效性。2020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关键年份。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逐渐增多。海外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问题一直被关注。多年来,德国不仅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与中国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也十分活跃和密切,中德双边关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德国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报道中构建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从旅游新闻这一“软新闻”角度研究外媒塑造的中国形象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