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在进行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向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集聚,呈现出“极度东倾”的空间聚集态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尤其是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地区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使得一些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并出现资源配置效率不尽如意、生产要素拥挤和产业效益损失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在中西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建设基础设施,筑巢引鸟,但效果不堪理想。制造业空间布局的这种失衡状态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闲置,且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已成为中国大国发展模式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因此,如何分析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科学评价集聚过程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区域产业集聚的合理性,以及再进一步,如何进行国家层面产业梯度转移、产业结构重组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各区域各产业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以我国二位数制造业中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十几年来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和生产要素集聚态势;然后,基于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判断制造业过度集聚的理论依据,并判断和识别了我国制造业出现过度集聚的行业;接着,利用测度拥挤效应的DEA非参数方法,进一步判断和计算我国制造业过度集聚发生的地区,以及过度集聚、要素拥挤对产业效率损失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提出中国大国内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条件,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梯度系数两方面分析了在中国大国内部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行性,并探索我国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行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有以下方面:(1)中国制造业整体空间集聚处于不断加深的通道,但空间集聚的速度呈现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2004年,集聚水平一直处于上升的通道;第二阶段,2005-2009年,集聚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新技术行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而生活消费工业、资本密集度高和利税率高的行业普遍呈现集聚度较低的特征,且较高集聚度行业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并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省市集聚的趋势。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也呈现明显“东倾”特征。(2)集聚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增投入、增产出而不增效益的现象。根据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理论的判断依据,以流动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年平均就业人数三项生产要素计算的综合集聚规模指数和以产业利润为规模收益做多项式拟合曲线,发现我国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与办公机械制造业、石油加工与炼焦业存在着过度集聚现象。(3)利用测度拥挤效应的DEA非参数方法,对过度集聚行业进一步判断和分析,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出现要素投入过多导致产业效率损失的现象最多,且大部分发生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劳动力都出现了较多比例的过度投入,要素拥挤产生的效率损失程度也很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出现多度集聚的地区并不多,过度集聚程度也不深,且在东部地区具有较高的产业综合效率。(4)以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梯度系数分析为依据,对制造业已经出现过度集聚或集聚效率较低的行业提出了在中国大国内部实现梯度转移的路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为中部地区中靠近东部的一些省市,第二梯度为中部其他地区,第三梯度为西部一些省会城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第一梯度为东部沿海城市,第二梯度为中部一些主要城市。通过对产业梯度转移的路径分析,以期为我国今后调整区域及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