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下水位变化高层建筑群引起地层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_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沉降已经使得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仅上海一地即高达2900多亿元,平均每下降1mm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3亿元。本文以上海地区地面沉降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软土地区高层建筑荷载和地下水位变化联合作用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研究,为软土地区地面沉降防治提供理论基础。(1)根据位移协调条件,建立承压完整井抽水引起地面沉降计算模型。以单层承压含水层抽水为例,不考虑上覆土层固结,地面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竖向位移相比,约小一个数量级,但其影响范围与竖向位移相当。含水层差异沉降显著时,上覆土层的存在使得地面沉降值小于含水层压缩量。差异沉降不显著时,二者基本一致;考虑上覆土层固结过程,假设上覆土层饱和度不变,土体分别采取弹性及Merchant粘弹性本构关系,固结初期,二者计算固结度大致相等,随着固结时间增加,土体本构关系取弹性时固结度大于取粘弹性时的固结度,二者计算固结度差值逐渐增大,按本文计算参数,最大差值达29.6%。(2)通过调整桩长、建筑间距、降深和抽水层次,对建筑荷载、抽水以及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桩长增加,建筑物沉降量值降低,但沉降分布几乎不变;建筑间距增加,建筑物所处位置土体沉降最大,区域中心沉降随建筑物间距增加沉降量值迅速降低;降深相同,开采深部含水层引起的沉降远小于开采浅部含水层引起的沉降;抽水阶段,建筑物影响范围约为建筑物所处位置及附近0.5倍基础宽度。开采第一含水层,建筑物的存在降低了地面沉降,建筑物所在位置沉降减少约50%;降深每增加1m,角桩桩顶轴力约增加1%,中心位置桩顶轴力约增加1.5%,桩身轴力变化幅度大,建筑物对土体变形影响显著。开采第二含水层,建筑物对土体变形影响很小。桩基础受力状态的变化是建筑物及附近土体在抽水阶段沉降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建筑物及抽水沿深度影响范围,结合上海中心城区地下水开采策略和分层沉降数据,上海中心城区地面沉降主要原因已逐渐由开采地下水转变为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引起的地面沉降约占地面总沉降的40%。(3)地面沉降模型试验。采用颗粒图像测速技术,研究建筑荷载和地下水开采引起土体分层变形规律。先建建筑使得后建建筑处土体发生固结,后建建筑累计沉降小于先建建筑沉降。后建建筑使得原有建筑附近地面沉降速率增加,建筑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存在叠加效应;建筑物内部区域因叠加效应的存在,沉降量增加。建筑物外围则沉降差较大;抽水时,建筑物桩基础的负摩擦作用降低了建筑物及建筑物周围土体的沉降,相应地增加了建筑物周围的差异沉降;相对于加载引起的沉降,抽水引起的沉降发展较为缓慢,但持续时间长。加载和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都是软土层的变形占整个地面沉降的比例很大;地下水回灌抑制地面沉降效果显著,但引起地面回弹量值甚微,地面沉降几乎是不可逆的。(4)对比室内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高层建筑荷载引起的地面沉降,建筑范围内部因叠加效应存在,沉降量值增加,但差异沉降相对降低。在已有建筑物的影响下,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因桩土间相互作用,建筑物附近沉降值降低,但差异沉降增加。在建筑加载阶段因叠加效应沉降值增加、沉降差值相对降低的地区,在抽水阶段受建筑物影响依然较大,但沉降差值增加,沉降值相对降低;建筑荷载及抽水共同作用,使得建筑物附近沉降差变小,沉降趋于平缓。但若抽水量过大,则会引起沉降差反向增加。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工程不得不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设,由于软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因此需对软土地基进行人工加固。水泥土用于
首先,对实验中获取的高清晰度的蜻蜒翅膀数码图片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了解了翅膀的网状翅脉结构特征和一些细部构造。再利用ANSYS分析软件建立了蜻蜓翅膀结构的计算模型,采用三节
荷载缓和体系(Load Relieving System)是在结构中引入缓和装置,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新颖体系。本文将一种荷载缓和装置应用于索穹顶结构,提出了具有荷载缓和功能的肋
预应力FRP加固钢管能够解决FRP应力滞后的问题,能够提高FRP材料强度的利用率;但对于预应力FRP加固钢管线技术,环向预应力施加与锚固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预应力损失情况的研
本文借助于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流(PFC)程序在处理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大变形与破坏等方面的优势以及能模拟砂土颗粒细观特性等特点,利用结构相似理论建立了桩.土缩尺模型,
边坡稳定分析的有限元抗剪强度折减法利用不断降低岩土体强度使边坡达到极限破坏状态,从而直接求出滑动面位置与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该方法十分贴近工程设计,使边坡稳定分析进入
低应变动力测桩技术具有周期短、耗资少以及对桩身质量检测效果明显等优点,所以日益受到土木工程界的关注和欢迎,它具有的实际意义和前景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国内外对反射波法力
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往往采用刚性地基假定,随着震害资料的积累以及对结构抗震性能深入研究,发现刚性地基假定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考虑地基土—结构相互作用效应的设计方法可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构件的耐久性分析、评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中混凝土中钢筋锈蚀量的预测是关键问题。 以前的预测评价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法,将各种假设条件、指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用于预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的遗传神经网络,对用人工智能方法预测隧道围岩破坏模式进行了一次崭新的尝试。文中综合分析了对隧道围岩破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