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政治中的女性自我认同——论张爱玲小说《传奇》的创作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定张爱玲“不入流”的观点大致是对其创作题材的狭窄,既不革命也不先进且不合时宜而言的。本论文意在立足于文学性,运用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的论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的理论分析张爱玲现象,将张爱玲的小说《传奇》的题材定位为生活政治范畴,拨开解放政治系统下的革命意识、英雄主义的主流批评模式的浓雾,拓宽视野,肯定其对时代的永恒记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的抒写,从而一步一步地寻找张在小说的连续性中发现了什么。第一部分论证《传奇》的生活政治题材,回答“写什么”问题。首先厘清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涵义,了解它们的关系是生活政治的内涵和外延大于解放政治,从中派生出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定义和儒道两派对两种认同关系的认识;其次论述解放政治在五四主流文学、左派、革命派、无产阶级派具体作家小说题材中的体现;接着论述生活政治在张爱玲小说题材中的具体体现,从张的现代性谈起,在“奇、正、凡”的分野上找到“凡”即生活政治这一立足点,承续“写凡人是一条大路”的观点,以《封锁》为例分析其具体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融为一体。第二部分剖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自我认同类型,回答“写女性的什么,如何写”的问题:一是自觉的自我认同,从虞姬少女式浪漫主义的自觉到阿小自食其力的现实主义的自觉;二是庸俗的自我认同,白流苏“金钱要生活也要”的幸与不幸;三是迷失的自我认同,从薇龙的无奈迷失到七巧的彻底迷失,采取不平衡的参差对照的艺术,人物的性格在事件发展过程的动态刻划中塑造,不做简单白与黑的描述,而是多角度写出人物与生活的复杂与矛盾。第三部分论述对男权文化下的女性自我认同的思考与探索,回答“启示”问题,一是张笔下女性的不自觉、屈辱的自我认同,日常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际遇,从反面论证所给我们的启示,揭示女性自身是阻碍自身发展和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二是冷眼旁观的张本身的自觉、清醒的自我认同与前者比较的启示,了解张对女性角色认同从人物描述到自身的一个认知差异过程,在活着的距离与叙述的距离中,作自我省视的记录,肯定女性独立的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发展了女性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以30位初级汉语水平的泰国学生为调查对象,就5类16种汉语发音材料逐个进行了录音,并以此作为论文写作材料和数据统计基础,得出初级汉语水平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发音障碍的五条
中韩两国文学交流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等。中韩比较文学研究者在这些方面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著。然而,关于戏曲交流,研究的成果却比较少。而这一课题对于
本文以《古诗十九首》的“情感”作为研究核心。第一部分分析其情感特征,并从社会、时代、文化心理三个方面探寻其情感形成原因。第二部分简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审美意象选
生活在清末民初的锹葆贤,曾是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后到北京游学,并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即而参与了包括"公车上书"、"唐才常起义
在政治领域防治腐败,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
学位
该文主要以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为理论背景,对中国文学煌现代性转化过程作了重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重估了闻一多诗论以及给闻一多以重要影响的唯美主义思
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协办、上海世博集团承办的200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于2008年11月4~8日在上海新国
由中国锻压协会主办、日本锻压机械工业会、日本金属冲压工业协会、日本素形材中心、日本锻造协会等支持协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览会暨十届中国国际锻造展览会,于200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变迁。作为表征,大众文学在新时期以来蓬勃兴盛,成为文学领域中令人注目的场域。本文对当代近20年的大众文学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