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与新诗发展(1920-1937)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二三十年代,兴起的新诗和语文教育正处于现代变革的关键时期,两者在不断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发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新诗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文的全新姿态出现在新式的语文教育中,从而变革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诗教思想,另一方面,语文教育为新诗发展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新诗的发展,扩大了新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民国初期二三十年代,白话文改革冲击时代思想,新式语文教育进入人们视野,探寻在国家政策和文学理念、教育方针的影响下语文教育与新诗发展相互作用的轨迹,特别是对新诗的选编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绪论部分总结近年来新诗教育研究和讨论成果,前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新诗课外读本的选编和解读、对新诗教法的探索和讨论以及对文学教育的个人主张和见解三大类,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章主要探讨新诗在新式语文教育的认定。包括新诗在内的白话文教材在语文教育中站稳脚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清末语文教育单独设科,废讲经读经科,传统文学观念消退,到白话文学运动的发展以及国语运动的推进,新诗逐步在语文教育中获得认可。  第二章围绕教材中新诗的选编与解读,对二三十年代新诗的选编标准、入选新诗与文本解读进行细致分析。新诗教材的选择和解读是在政治形势、文学潮流、教育政策和体制需求等综合作用下发生的,新诗等白话文通过课程标准的确立强势进入到语文教育中,从二十年代获得一席之地到三十年代逐渐形成自身的语文体系。  第三章主要讨论语文教育对新诗发展的反作用。新诗进入教材和校园后,通过老师的影响和课堂的延伸,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影响。一方面,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新诗写作中,使新诗运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新诗作品经典化,这无疑给现代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以李攀龙的拟古乐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李攀龙进行拟古乐府创作的文化语境和内部动因,同时对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李攀
在电网开放的条件下,转运费用中固定成本的定价由于涉及电网固定投资的回收问题,因而倍受关注。在分析了短期边际成本法对固定成本的回收无能为力,功率增量定价法和目前较为常用
学位
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为出发点,在大量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力图对周大新作品中生命主题的传达做整体的探究和把握,挖掘盆地生命意识独有生成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盆地文化内涵和生
马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马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昆贵片。马关方言为笔者的母语,本文以马关县都奄镇政府所在地都竜话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出马关
“新天人合一”论是李泽厚中后期以来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这一理论几乎涵盖了李泽厚整个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体系的所有重要概念,因此成为研究其美学思想的重要一维。本文从
7月7日,上海华谊(集团)公司(简称“华谊集团”)煤基多联产项目正式落户广西钦州.华谊集团与钦州市人民政府签订“钦州煤基多联产项目投资协议”.这标志着上海化工企业实施“
期刊
金源(1115-1234)在灭辽荡宋之后,占据淮河以北大片土地,在北部中国建立了又一个少数民族主宰下的政权。南宋(1127-1279)王朝自靖康之难后偏安江左,成为自永嘉之乱后又一个南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