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视域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效益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以来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能过剩、产业发展水平低等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刻不容缓。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态势。而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核心,理应顺应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及其新特点新任务适时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无疑是推动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研究产业结构的文章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或从产业经济学视角来研究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规律的,而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文章不多。我国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理应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因此,论文以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来系统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论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探讨。一是文献研究法。首先梳理出了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产生和变动、产业结构协调思想、产业结构发展动力思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启示。二是跨学科研究法。论文在研究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启示时,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其中,论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再次论述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不协调及部分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论述了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摆脱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下,要坚持以马克思产业结构思想作为指导,并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坚定不移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各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他文献
叶适的“道物观”在其理论体系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全面,大多只集中于存在论角度上的道不离物,忽视了叶适从实践角度出发,将道细分为人道和天道,从而突出人的作用,强调道对人在人道中的实践的作用,天道则对人实践赋予纯粹性和自足性,认为儒家之道就是三代之治道。而这一道物观理论的建立得益于宋代的近世化经济从而带来人的解放,加之叶适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使得叶适在继承永嘉
学位
营造林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林草事业的发展影响较大。笔者阐述了提高营造林质量的重要意义,从土地养护技术、适地适树、育苗技术3方面提出了提高营造林质量的关键技术,从完善营造林规划设计、林地整理、选择树种、完善营造林监督管理体系、建设防火隔离带5方面提出了提升营造林质量的有效措施,旨在为今后切实提高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和谐党群关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时代如何构建党群关系和谐的长效机制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党群和谐关系建构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总体来说党群关系保持了持续长久的和谐关系趋向。但是由于党情、世情、国情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党群和谐关系建构也从思想认同弱化、利益认同转变缓慢、法理型认同滞后等方面出现不足,因此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前,如何解决当下党群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法治建设是发展民主的必然要求等重要论断,将马克思的国家观中蕴含的国家职能思想和人民主体思想发展到了新阶段,是马克思国家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因此,需要深入挖掘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资源,为马克思国家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科学揭示了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论文首先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出发深入考察其国家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学位
针对“后真相”时代带来的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政治问题,依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导向,围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果的四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建构其“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逻辑框架。本文致力于探索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的基本路径,分析“后真相”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中存在的“话语鸿沟”、“话语失信”、“话语失
学位
基层政策是我国实现基层资源配置、解决基层多形态问题的重要方式。基层政策文本是基层政策内容的现实载体,基层政策执行是将基层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实际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基层政策执行中,往往会出现政策执行的偏离现象,如象征式执行、附加式执行和选择式执行等。基层政策执行的偏离不仅会阻碍政策目标的实现,还会间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对基层政策执行偏离的原因进行研究,能
学位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滞后,提升农村养老福利保障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点和难点。伴随着正式制度对基层集体动员的消解,农村养老福利保障效果也随之弱化。村规民约作为重要的非正式乡村治理工具,在新时代下对于再造农村养老福利有着特殊意涵。从理论上来说,其为集国家“共性”和村域“个性”的一种科学社会控制规范
学位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必将长期存在,这种局势直接影响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且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充分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
学位
土地细碎零散,一直被认为是妨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就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农民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便成为解决‘地谁来种’问题和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对农地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查阅学术界对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土地产权的内涵、内容和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变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内在诉求的新变化,人民的需要已经不再是“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是转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这一转变,既是广大人民长久以来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使命与担当。本文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阐释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与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