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病毒(PCV)形态学观察及益生菌抗鲫疱疹病毒(CaHV)作用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是严重危害水产养殖的主要病原,如小龙虾病毒(Procambarus clarkia virus,PCV)、鲫疱疹病毒(Carassius auratus herpesvirus,CaHV)和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等,引起宿主严重疾病和高死亡率。本论文对此开展显微与超微观察、抗病毒作用分析及病毒基因克隆与表达等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1、自然感染小龙虾组织内病毒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从养殖小龙虾大量死亡区域收集幸存小龙虾,进行病原检测、分离及观察。对体表无可察症状的小龙虾组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肝胰腺小管细胞坏死、核固缩、小管内壁损坏且细胞破碎;鳃组织肿胀、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超微切片观察显示:在感染的小龙虾细胞中存在大量两端钝圆、有囊膜的、平均直径约为252×104nm的杆状病毒颗粒,在肝胰腺细胞中病毒颗粒呈聚集状分布,而在鳃和肠的细胞核中病毒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负染电镜显示,该病毒有尾附器,核衣壳平均直径约为210×80nm,包含垂直于纵轴的14节组成,每节包含两条平行的条纹,具有线头病毒科的典型特征。经病毒纯化并SDS-PAGE分析获得包含预测膜蛋白和衣壳蛋白在内的病毒结构蛋白图谱,与白斑病毒属代表株(WSSV-CN)比较,在感染引起宿主的病症和病毒结构蛋白均有不同。  2、益生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um,Cb)调节鲫免疫增强抗鲫疱疹病毒(CaHV)能力。通过分离一株益生菌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um,Cb-F1610,CCTC∶M2016587)及使用Cb喂饵鲫,对其产生抗鲫疱疹病毒(CaHV)效果进行测试。实验分为四组,Cb+V组为添加益生菌免疫后进行疱疹病毒感染;V组为不添加益生菌直接进行疱疹病毒感染;Cb组为添加益生菌不进行疱疹病毒感染;Con组为空白对照组。同时对鲫免疫相关基因(IL11,IRF7,PKR和Mx)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进行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鲫感染CaHV后3天开始死亡,Cb+V组的累计存活率为45%,而V组的累计存活率为11%,Cb组和Con存活率为100%,显示丁酸梭菌具有明显的免疫保护作用。定量PCR结果显示在感染3天的后Cb+V组MCP拷贝数明显低于V组,宿主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Cb+V组明显高于V组,显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益生菌能促进宿主免疫应答,增强宿主的抗病毒能力。  3、大鲵蛙病毒(ADRV)感染相关基因—6R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在已报道大鲵蛙病毒(Andriasda vidianus ranaviurs,ADRV)基因组的基础上,对ADRV6R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分离,这是一个经生物信息分析表明与病毒感染相关的功能基因。先经PCR扩增长到711bp的ADRV6R,构建含扩增片段的克隆质粒pMD18-T-6R。再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6R,进行测序,并与水生动物蛙病毒相关基因同源序列进行比对,该扩增片段与预期一致,其编码分子量约为27kDa、含236个氨基酸的蛋白,与水产动物病毒US22蛋白家族(US22family protein)成员有很高的同源性。然后对pET-32a-6R进行转化、诱导表达,并利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及不同浓度咪唑洗脱液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与预测分子量相符的45kDa融合蛋白(27kDa目的蛋白与18kDa His标签)。这为后续制备抗体、并开展大鲵蛙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材料。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研究了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中倍受关切的高分辨率双谱估计算法及其实现的问题.首先综述了现代谱估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介绍了高阶矩谱的概念及双谱的估计算法,阐述了ARMA模
学位
该文就汽车发动机试验进气调节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论证,结合中国发动机试验现状,在十堰地区二汽集团作了大量的实验工作.参考国家标准GB3743-84T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