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电磁编队构型保持与重构的控制问题研究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天器电磁编队是一种新概念航天器编队技术,其核心是利用星间电磁场作用产生的耦合电磁力来维持或改变编队构型。与传统基于推力器的航天器编队相比,电磁编队具有无推进剂消耗、无羽流污染,以及连续、可逆与同步控制等优势,在对地监测、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电磁力作用的特殊性以及航天器电磁编队动力学模型的强非线性与强耦合性,给航天器电磁编队控制在理论与方法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航天器电磁编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航天器电磁编队构型保持与重构的控制问题,综合运用动力学系统理论、图论及相关控制理论,对航天器电磁编队的构型重构与保持控制、有限时间轨道协同控制及圆限制性三体问题下的姿轨耦合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部分:研究了无摄动影响的双星电磁编队相对平衡态构型重构优化控制问题。基于Hill方程建立了无摄动影响的双星电磁编队相对轨道动力学模型;求解了双星电磁编队仅有的三种相对平衡态构型,即双星分别沿参考航天器轨道径向、法向与切向分布,并对径向与法向相对平衡态构型的磁矩配置和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磁矩共线配置时的径向与法向相对平衡态构型,数值求解和分析了相应平衡态构型的不变流形,并以此为基础,基于不变流形理论、非线性规划理论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构型重构优化方法,此方法将构型重构优化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转化后的非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数值仿真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了扰动影响下双星电磁编队构型保持鲁棒控制问题。星间电磁力的内力特性决定了其无法控制编队系统的质心运动,考虑到摄动对编队质心的影响,引入“电磁力+惯性推力”的混合控制模式,提出了“前馈控制+反馈补偿”的编队构型保持控制策略,前馈控制用来维持期望的编队构型,反馈补偿控制用来补偿扰动引起的构型偏差;对星间电磁力计算公式及磁矩分配进行了推导,并将外界摄动与远场电磁力模型不确定性视为等效的总和扰动,推导了扰动影响下双星电磁编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基于期望编队构型设计了前馈控制器,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和低通滤波器设计了自抗扰反馈控制器,并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控制策略和控制器的有效性。研究了多星电磁编队有限时间轨道协同控制问题。给出了多星电磁编队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推导了一般形式的航天器电磁编队相对轨道动力学模型;利用图论来描述编队航天器通信拓扑关系,针对编队航天器采用无向通信的情况,基于终端滑模技术,设计了具有内-外环双层结构的编队系统滑模面,并利用其设计了一种有限时间编队协同控制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设计的编队协同控制器可确保编队系统跟踪误差在有限时间内收敛到原点附近;针对编队航天器采用有向通信且有向图包含有向生成树的情况,基于自适应理论和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扩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编队系统受到的总和扰动,并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输出信息和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种鲁棒自适应编队协同控制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设计的鲁棒自适应编队协同控制器可以保证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收敛特性。研究了深空环境下双星电磁编队长期运行时的姿轨耦合稳定控制问题。将航天器电磁编队应用背景拓展至深空环境,以“地球-月球-电磁编队航天器”为三体系统,基于分析力学方法建立了圆限制性三体问题下双星电磁编队姿轨耦合动力学模型;不考虑摄动影响,针对编队系统全状态信息可测的情况,基于非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设计了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器;针对编队系统速度信息不可测的情况,基于滑模理论设计了一种有限时间状态估计器来估计系统的速度信息,并结合状态估计器的输出信息和全状态反馈最优控制器,设计了部分状态可测输出反馈最优控制器;考虑摄动影响,对太阳引力和太阳光压摄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造包含摄动界值的性能指标函数,将摄动情况下的双星电磁编队鲁棒控制问题转换成了优化控制问题,并通过θ-D次优控制方法对转换后的优化控制问题进行了求解,间接得到了双星电磁编队姿轨耦合非线性鲁棒最优控制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提出的鲁棒最优控制器不仅满足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优,而且能有效抑制与状态量相关的扰动。
其他文献
航天产品的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单件小批量混流生产模式,制造工艺重复性差,加工路线安排随机性大、生产过程极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导致生产调度调整的常态化。因此,如何建立一种能够适应这种高度耦合、动态和不确定生产环境的生产调度方法,合理地处理人、制造资源与加工过程之间矛盾与冲突,是航天军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建立群系统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和模拟人类的认知规律,针对如何赋予制造群系统认知能力以
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具有飞行速度快、高度适中、可重复使用、航程远等特点,其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会引发航空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变革,对国家综合实力产生深远影响。以吸气式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利用大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可实现远距离巡航飞行,可用于远程投送、两级入轨第一级、高超声速客机等用途,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的设计与飞行器的气动、结构、防热、材料、飞行方案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为空间图像采集的主要平台,对地观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获取地球表面的观测信息,由于其具有覆盖范围广、成像时间长、不受国境限制等优势,对地观测卫星在经济发展、灾害救援和应急监测等任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卫星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出,为当前的卫星任务观测规划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一代敏捷对地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相比,带有时间依赖特性,其规划调度问题更加复杂;大面积
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研究一直是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发中的重点难点。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破碎过程分为一次破碎以及二次破碎两个部分。其中一次破碎主要集中在喷孔附近的近场流场,二次破碎主要指液滴破碎。在本论文中,发展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可压缩两相流数值模拟系统,并利用所发展的数值模拟系统对超声速气流与液体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论文采用了界面捕捉类方法来对两相流进行建模,并对比了(?)模型、组分模型以及五
小型无人直升机动力学模型具有非线性、欠驱动和非最小相位等特性,控制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差,其自主飞行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控制问题,经典与线性飞行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以小型无人直升机系统平台为基础,采用非线性建模和非线性参数辨识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鲁棒非线性控制方法设计控制器,致力于获得准确性更好、鲁棒性更强的飞行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一种全新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ypersonic Glider Vehicle,HGV)具有高速度、高机动、高射程的优势。本文以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气动外形为对象开展优化设计研究,针对其几何建模的复杂性、气动计算的耗时性、迭代优化的非线性以及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开展了基于自由变形(Free Form Deformation,FFD)和代理优化(Surrogate-Based Optimization,SBO
本文以旋转爆震发动机为研究背景,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爆震波通过弯曲壁面的传播特性及其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弯曲壁面下爆震波的反射与衍射过程,以及环形通道中爆震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对各传播现象中的爆震波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爆震波通过弯曲凹形壁面发生的反射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发现了爆震波的反射与激波反射相似但又存在差异,并认为这是由爆震波后的化
推进剂管理是卫星在轨加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在轨加注过程中表面张力贮箱的推进剂管理强化为研究背景,针对卫星轨道快速机动和高流速加注过程中的液体晃动、流动和溅射问题,提出了基于贮箱内表面亲疏水改性的快速导流管理思路,对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了液滴撞击亲疏水表面的铺展和迁移规律,为未来推进剂管理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为推进剂强化管理的实现方法提
直升机是军民两用的低空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对起降环境要求低的优点,相比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加良好的飞行适应性。因此,在航空测绘、紧急救援、反恐维稳、特种作战、反坦反潜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直升机传动系统无法冗余备份,工作在重载、变载环境下的传动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往往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直升机主减速器中,行星轮系是与主旋翼直接的关键动部件,行星轮系的正常运行是直升机安全飞行的重要保证。但是行星轮系
拓扑优化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计算工具,能够在给定设计空间内寻找到满足约束的、目标性能最优的结构拓扑构型,是结构轻量化设计的最有力的方法,在航天器结构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已无法满足现代工业产品对“形状拓扑一体化”、“CAD/CAE集成化”与“拓扑描述参数化”的需求。如何对结构拓扑进行合理描述,使之能够实现与CAD的集成,提高优化效率,便捷地控制几何特征,并解决具有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