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开窍法及其运用的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xiaoq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标揭示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和各家学术特点;阐明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定义、主要类别与代表方药等基本理论;总结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耳鸣耳聋等7个病证中的运用要点和规律。2研究内容2.1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研究按照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金元、明清及近代等历史阶段,纵向梳理中医经典、官修医书与医家著作中的相关文献资料;提取与祛痰开窍法有关的概念、命题、医论、医话、医案与方药;分析和总结祛痰开窍法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学术脉络及各家学术特点;明确本项研究拟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为本论文研究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文献和理论基础。2.2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在学术源流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中医之痰及致病特点,对古今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话、医案与方药等,进行理论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界定祛痰开窍法的定义,阐明祛痰开窍法的类别,提出具有祛痰开窍作用的代表方剂,结合其临床运用进行理论阐释,藉此系统建构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2.3祛痰开窍法的临床运用研究基于古今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和耳鸣耳聋等病证中的具体运用。分别从主治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与案例点评等角度,总结其临床运用的要点和规律,旨在为临床运用祛痰开窍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3研究方法3.1文献研究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按照文献学及相关学科方法,将“祛痰”“开窍”相关论文检出之后,先收集、整理各类文献,基于理论、临床不同类别文献,从理法方药及临床案例角度进行分析。查阅《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国家标准》和《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辞海》《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为祛痰开窍法相关术语辨析积累资料。查阅《中国医籍考》《三百种医籍录》《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从中筛选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案、代表方剂与药物等,为基本理论和临床运用研究提供参考和素材。3.2史学研究方法基于古今各类文献相关记载,纵向梳理祛痰开窍法理论形成、发展及医家临床经验,阐明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各历史阶段的传承与创新特点。3.3理论研究方法基于古今有关祛痰开窍法的概念、命题、医论、医案、方剂与药物等,开展祛痰开窍法及其临床运用的理论研究。界定祛痰开窍法的定义与类别并提出代表方剂,系统建构祛痰开窍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古今各家体会和案例加以阐释;总结祛痰开窍法在7个临床常见病证中的运用要点和规律。4研究结果4.1学术源流4.1.1先秦两汉时期——理论奠基,学术萌芽《黄帝内经》的“心主神明”论,以及窍通五脏与窍闭致病论等,为后世“痰迷心窍”“痰蒙清窍”病机理论的提出及祛痰开窍法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法则,对于后世运用祛痰开窍类治法,治疗“痰迷心窍”“痰蒙清窍”的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意义。《内经》中的生铁落饮与半夏汤,《伤寒论》中的瓜蒂散等,是较早用于祛痰或祛痰开窍的方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菖蒲、远志、皂荚等药的开窍作用。4.1.2魏晋至隋唐时期——总结经验,创制方药从这一时期的临床文献记载来看,吐痰法属于医家临床治疗痰证的一种常用治法。《肘后备急方》《小品方》等,运用多种涌吐法和药物塞耳法,促使病人直接吐痰外出,以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等急症。这一时期的医家著作中,多有运用温胆汤、虎睛丸与菖蒲益智丸等,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的临床经验记载;淡竹叶、苦竹叶、竹沥等药物,常用于清热祛痰开窍类方剂之中。《诸病源候论》中,对痰浊上逆与清窍不利所致诸种病候及其病因病机的总结,切合临床实际,启发后世医家运用祛痰开窍类治法,治疗此类病证。4.1.3宋金元时期——理论提升,应用拓展元·朱丹溪提出“痰迷心窍”论,阐明了祛痰开窍法治疗神志病证的理论依据;其将祛痰开窍法用于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拓展了此法的临床应用。元·王珪的“痰证”论,阐明因痰所致的多种神志病证可运用滚痰丸通治。滚痰丸对于王珪自身的神志异常“怪证”效如桴鼓,并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宋·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方论》中,在运用祛痰开窍法时,强调扶助正气以治根本,对于扶正祛痰开窍诸法的建立及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4.1.4明清至近现代——阐释理论,总结实践理论阐释方面,对于祛痰开窍法的主治病证,从病因病机、证候类型、具体治法与方药运用,乃至临床验案所做的阐释,较之宋金元时期更为深入和丰富。总结实践方面,祛痰开窍法用于临床的验案,以及基于实践创制的新方剂,较之宋金元时期明显增多。很多医案不仅记录治疗过程,还有理论分析和总结。祛痰开窍法主治的病证,一是以痰迷心窍为主的病证,如癫狂、痫证、中风、温病与呆证等;二是以痰蒙五官清窍为主的病证,如喉闭、失音与耳聋等。4.2基本理论4.2.1中医之痰及致病特点中医学所言之“痰”,是指人体脏腑气化失常而产生的,遍布周身内外的,具有广泛致病性的代谢产物。痰具有逐渐蓄积、流动不测、黏滞胶着、秽浊腐败、凝结积聚、致病怪异等基本特征。痰的主要致病特点,是蒙蔽心神、阻滞气机、壅塞血脉、泛溢肌腠、闭阻清窍、积聚成瘤、宿痰失道等。其中,蒙蔽心神,闭阻清窍,则会出现痰阻所致神昏、窍闭之类病证。4.2.2祛痰开窍法的定义祛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化痰诸法及吐痰与下痰法,祛除体内蓄积的痰浊以开窍、醒神,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疗大法。4.2.3祛痰开窍法的适应范围祛痰开窍法,主要适用于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痰迷心窍证,症见神识模糊,精神抑郁;或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腻,脉滑等;痰蒙五官清窍证,症见头胀昏痛,头重如蒙,五官感觉失灵,甚则闭塞不利,嗜睡困乏,苔腻,脉滑等。4.2.4祛痰开窍法的类别关于祛痰开窍法的类别,本文基于祛痰方法和途径的差异,将其具体分为化痰开窍法、吐痰开窍法、.下痰开窍法三类。①化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内消痰浊、醒神、开窍,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一类治法。基于临床运用的实际,笔者将其总结为如.下几种具体治法:清热化痰开窍法、温化寒痰开窍法、熄风化痰开窍法、消积化痰开窍法、祛瘀化痰开窍法、解郁化痰开窍法、宁心化痰开窍法、健脾化痰开窍法、补气化痰开窍法、滋阴化痰开窍法等10种具体治法。②吐痰开窍法:是指通过涌吐,将胸膈及胃脘间停滞之痰排出体外,治疗因痰实所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法,是最为直接且快速的祛痰方法。③下痰开窍法:是指通过通导大便,攻逐痰实,以祛痰开窍,治疗腑气不通兼痰实阻滞所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法。4.2.5祛痰开窍法的代表方剂笔者将祛痰开窍的代表方剂,分为化痰开窍方剂、吐痰开窍方剂、下痰开窍方剂三类:①化痰开窍方剂:有清心牛黄丸、生铁落饮、金箔镇心丸、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苏合香丸、通关散、解语丹、寿星丸与涤痰汤等。②吐痰开窍方剂:有瓜蒂散、救急稀涎散等。③下痰开窍方剂:有滚痰丸、三化汤等。4.3临床运用从总体而言,祛痰开窍法适于治疗痰阻所致神昏、窍闭类病证。分而言之,有以下两类:①主治痰迷心窍证为主的病证,旨在祛痰开窍以醒神。②用于痰蒙五官清窍为主的病证,旨在祛痰以通利官窍。本项研究,选择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急喉风、耳鸣耳聋等病证,总结祛痰开窍法的运用要点和规律。4.3.1中风痰迷心窍为中风中脏腑证的主要病机之一,故祛痰开窍法是其主要治法之一。具体治法:①补气温阳,祛痰开窍法:主治阳气不足,痰迷心窍证。②滋阴潜阳,祛痰开窍法:主治阴虚阳亢,痰迷心窍证。③熄风祛痰,醒神开窍法:主治风痰上扰,痰迷心窍证。④平肝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郁痰火,蒙蔽心窍证。⑤通腑泻下,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瘀互结,腑气不通,蒙蔽心窍证。4.3.2癫狂痰迷心窍,是癫狂的关键病机,故祛痰开窍法是癫狂的关键治法。①癫证:其一,顺气解郁,祛痰开窍法:主治痰气互结,格塞心窍证;其二,清热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郁痰火,蒙蔽心窍证;其三,健脾祛寒,祛痰开窍法:主治脾虚生痰,痰蒙心窍证。②狂证:其一,清肝镇心,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火上扰,痰迷心窍证;其二,涌吐痰实,祛痰开窍法:主治痰实阻膈,痰迷心窍证;其三,逐痰化瘀,开窍醒神法:主治痰瘀互结,阻滞心窍证;其四,扶正祛邪,祛痰开窍法:主治正虚邪实,痰迷心窍证。4.3.3痫证痫证为痰阻、窍闭所致发作性神志异常病证,祛痰开窍法是痫证的主要治法之一。具体治法:①定惊安神,祛痰开窍法:主治神志不安,痰迷心窍证。②清心泻火,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热上扰,闭阻心窍证。③熄风定痫,祛痰开窍法:主治肝风内动,痰迷心窍证。4.3.4呆证呆证,多因禀赋不足,五脏虚损,肾精亏乏;或精气虚衰,脾虚痰浊内生,痰浊蒙蔽心神;或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痰气互结、痰瘀互结所致。祛痰开窍是其主要治法。具体治法:①扶正化瘀,祛痰开窍法:主治正虚血瘀,痰迷心窍证。②健胃开郁,祛痰开窍法:主治痰积胸中,蒙蔽心窍证。4.3.5温病风温、暑温、湿温等病证发展过程中,因火热之邪炼液成痰,或湿热不解酿痰,可能出现痰热蒙蔽心包或上蒙五官清窍而引起的神昏、窍闭之证,可治以祛痰开窍法。具体治法:①清心泻热,祛痰开窍法:主治邪热内陷,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心包,扰乱心神之证。②清暑泻热,祛痰开窍法:主治暑热引动肝风,痰热痰火上壅,蒙蔽心神,闭阻清窍之证。③清热化湿,祛痰开窍法:主治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神昏窍闭之证。4.3.6急喉风急喉风为痰热闭阻咽喉所致喉科急症,治当清热祛痰开窍。具体治法:①内治法:其一,泻火解毒,祛痰开窍法:主治风热邪气和疫疠毒邪入侵,痰火与风热邪毒上壅,痰涎壅盛,痹阻咽喉之证;其二,祛风散邪,祛痰开窍法:主治外感风邪,引动痰涎,风痰上扰,痰涎壅盛,气道不通,闭阻咽喉之证;其三,涌吐痰涎,祛痰开窍法:是最常用于治疗急喉风的方法,适于痰阻咽喉的急症,包括探吐法、吹喉法、灌喉法、外敷法、滴鼻法。②外治法:主要是针刺法。针刺法多用于泻热之用,通过急刺泻其热、通其络,可使其“痰解”“窍通”,常用于治疗急喉风。4.3.7耳鸣耳聋突发耳鸣耳聋,证属痰火上壅,壅闭耳窍者,治以清火化痰,开闭通窍法。气顺则火白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依,则耳鸣耳聋自愈。5研究结论5.1祛痰开窍法的学术源流祛痰开窍法肇始于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痰迷心窍和祛痰开窍法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魏晋隋唐时期的医家,则进一步积累了临床实践经验,并对相应方药加以总结。元代朱丹溪首创痰迷心窍论,以祛痰开窍法治疗相关病证,促进了理论发展和临床运用。明清时期的医家,多以该法为基础治疗痰迷心窍和痰蒙清窍的病证,取得显著的效果,相关医论、医话和医案日渐丰富。及至当代,祛痰开窍法在救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喉科急症方面,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术源流的深入梳理和研究,深感祛痰开窍法具有长期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积淀,是具有充分理论依据和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治法。但古今未见对此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阐明者,不利于其学术传承、发展和临床运用。本论文基于对祛痰开窍法古今医论、医话、医案、方药的梳理,按照四个历史阶段阐明了祛痰开窍法的理论与临床基础、理论传承与创新的脉络、代表医家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贡献,为本论文有关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5.2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本文系统阐明了祛痰开窍法的基本理论。重点指出:①祛痰开窍法,是指通过化痰、吐痰与下痰的治疗方法,祛除体内蓄积的痰浊以醒神、开窍,治疗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的治疗大法。②祛痰开窍法的适用范围:痰迷心窍证和痰蒙五官清窍证。③根据祛痰方式的不同,笔者将其具体治法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化痰开窍法,主要通过内消痰浊以醒神、开窍。具体包括:清热化痰开窍法、温化寒痰开窍法、熄风化痰开窍法、消积化痰开窍法、祛瘀化痰开窍法、解郁化痰开窍法、宁心化痰开窍法、健脾化痰开窍法、补气化痰开窍法、滋阴化痰开窍法等10种。第二类,吐痰开窍法,主要通过涌吐胸膈胃脘之痰浊以醒神、开窍。第三类,下痰开窍法,主要通过通导大便,攻逐痰实以醒神、开窍。古今医家在长期的理论研讨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创制了基于三类治法的大量方剂。笔者通过比较提炼出部分古今医家多用的方剂,作为上述三类治法的代表方剂。5.3祛痰开窍法的临床运用祛痰开窍法,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及急喉风、耳鸣耳聋等七种病证中较为常用。中风、癫狂、痫证、呆证、温病等病,主要用于痰迷心窍证;急喉风、耳鸣耳聋等病,主要用于痰蒙五官清窍证。祛痰开窍法在上述病证中运用时,须针对具体证候病机与相关治法结合,确立以祛痰开窍为主旨的具体治法。笔者依据临床诊治实录,提炼出针对上述病证具体证候病机的若干常见治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芪精连芩汤联合西药干预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对改善脾虚湿热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意
本文主要从“以读激情、以问促读、以读解疑、以读悟理”这几个方面去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若干问题。科学地把落实“读”的训练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相结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主要环节,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要让学生多读多练,并帮助学生
我们要锻炼学数学的能力,要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会采用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中学开设劳技课程,增强青少年的科技和劳动意识,从小养成学科学、用科学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倡
数学知识中隐含着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如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解题能力,元认知能力等。数学知识的建构学习,离不开隐性知识的支持支撑,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兴趣的提高,广大教师已经努力了,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处于不理想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增加数学兴趣上下功夫,广大教师要深入挖掘,切实走出一条真正的数学教改之路。
都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人的荣辱成败,同时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历史教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点拨合理、恰当,找准时机引导,结合教材特点,尊重学生,在学生情感共鸣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等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从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