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7斜率代替T1斜率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可行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ofe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三维畸形,通常影响患者的冠状面和矢状面。一直以来,脊柱畸形矫形的治疗和手术策略的主要目标是纠正冠状面上的侧凸畸形,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脊柱畸形研究的不断进展,已有大量文献表明IS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与其脊柱矢状面畸形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近年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矢状面畸形的矫正,并证实其对于提高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其中,颈椎矢状面曲度的变化在影响胸腰椎脊柱排列和骨盆倾斜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同时颈椎矢状面曲度的恶化也会引起颈背部疼痛的发生。因此,正确评估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因素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T1斜率作为关键的放射学参数之一,已在许多研究中成为评价颈椎平衡的重要参数,其对于了解IS患者颈椎畸形的原因和起源提供了帮助。但在普通X线侧位片上,由于解剖位置和肥胖的影响,T1椎体上终板常被遮挡。在IS患者的X线片上,除了上述因素外,由于脊柱矢状面的不平衡和脊柱畸形的存在,T1椎体上终板相比普通人更加难以清晰的显示。同时,在术后影像学评估中,由于上胸椎植入物的存在,T1上终板的可见度将受到更大的干扰。因此,在IS患者中寻找可替代T1斜率的矢状面参数并验证其代替T1斜率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可行性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拟利用C7斜率代替T1斜率评估IS患者长期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平衡状况。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IS患者中,当颈椎X线侧位片上T1椎体终板不可见时,可否使用C7斜率代替T1斜率。此外,进一步分析影响颈椎曲度末次随访时发生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并验证C7斜率可否代替T1斜率评估IS患者长期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平衡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后路脊柱内固定融合术的132例IS患者。通过分析椎体终板的可见度后,共有71例患者的C7上、下终板及T1椎体上终板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于颈椎侧位X线片上均可见。这些患者纳入进一步分析,在以上三个时间节点拍摄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角(Main curve angle,M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C7上斜率、C7下斜率、T1斜率、近胸弯后凸角(Upper thoracic kyphosis,UTK)、主胸弯后凸角(Main thoracic kyphosis,M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面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同时收集患者的基本基线数据。采用散点图及皮尔逊相关系数评价C7上斜率与T1斜率、C7下斜率与T1斜率的相关性。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运用上、下C7斜率生成线性回归方程预测T1斜率。随后将患者根据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状态分为颈椎后凸组和颈椎前凸组,将两组间测量的各影像学参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因研究目的为预测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面平衡状态,所以仅将术前和术后有显著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前进法),以确定IS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并比较各预测模型,探究C7斜率可否代替T1斜率预测末次随访时颈椎矢状面平衡状态。结果根据我们的判断,在纳入的IS患者中,C7上终板的可见率在术前为93.9%,术后为94.7%,最后一次随访为92.4%。术前C7下终板的可见率为77.3%,术后为75.0%,最后一次随访为73.5%。术前、术后和最后一次随访时,T1终板的可见率分别为60.6%、56.8%和59.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无论术前(r=0.876,P<0.01)、术后(r=0.858,P<0.01)、末次随访(r=0.895,P<0.01)还是总体(r=875,P<0.01),C7上斜率和T1斜率都有显著的强相关性;术前(r=0.881,P<0.01)、术后(r=0.887,P<0.01)、随访(r=0.935,P<0.01)或总体(r=0.903,P<0.01)的C7下斜率和T1斜率之间也具有显著的强相关性。在纳入患者中,末次随访CL大于0°纳入颈椎后凸组的病人有37例,末次随访CL小于0°纳入颈椎前凸组的病人有34例。将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差异显著的参数(P<0.01)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的CL及术后的T1斜率、上C7斜率、下C7斜率是IS患者脊柱矫形术后末次随访发生颈椎后凸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由术后T1斜率、C7上斜率、C7下斜率分别与术前CL构建的三种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均对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的发生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三个模型AUC=0.87、0.87、0.85),三个预测模型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IS患者C7上、下斜率和T1斜率均存在显著的强相关性。在IS患者末次随访发生颈椎后凸畸形的预测中,术前的CL及术后的T1斜率,上、下C7斜率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由T1斜率、C7上、下斜率与术前CL构建的三种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均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在这其中,由于C7上斜率具有更高的可见率,因此我们更推荐使用C7上斜率代替T1斜率。综上,当IS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上T1椎体终板不可见时,C7斜率能够代替T1斜率并实现评估颈椎矢状面平衡状态的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临床最常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以及较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手术分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及全椎板切除术等。而椎板成形术常见的并发症有轴性症状、术后“再关门”、颈椎后凸、C5神经根麻痹等。术后轴性症状是影响患者术后早期下床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有术中肌肉剥离、术后颈椎曲度改变、颈后方肌肉萎缩、术后围领佩戴时间过久以及术后早期对后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肘管综合征是一种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腕管综合征。虽然关于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式繁多,但最佳手术方式仍尚未达成共识,统一的标准化指南也未被接受或引入。术中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近年来被公认的有利于周围神经损伤恢复的新辅助治疗方法,在神经再生方面低频电刺激虽有效,但已有研究证明持续低频率的肌电刺激会使所刺激的肌肉活性受到抑制,称为“低频疲劳”。本研究通过对术
学位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微结构退化和脆性骨折的退行性疾病。骨质疏松增加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骨折的风险,重度患者还会引起全身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疾病的临床后果和经济负担要求我们采取措施评估高危人群,以便进行适当的干预。肠道菌群是肠道中与宿主存在共生关系的微生物群落。目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多途径影响着宿主,并且在骨合成分解代谢方面具有一定的作
学位
背景与目的:颈5神经根麻痹(C5NRP)多发生于颈椎椎管减压术后,主要表现为术后立即或延时出现以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主要累及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同时伴或不伴同侧肢体感觉障碍或疼痛,其特征为脊髓功能无恶化,多数患者可随着时间推移得以缓解,但仍可有部分患者难以得到完全康复,遗留功能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今关于其发生机制仍众说纷纭,主要包括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前或术中的颈5神经根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被公认的治疗膝、髋关节终末期骨性病变的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它可以有效的帮助不同患者改善关节功能、消除痛苦,从而改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随着近几十年的医疗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运动、生活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患者进行了膝、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文献报道也显示,国内外关节置换手术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体周围感染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棘手的并发症,是临床医师们均需重视
学位
背景脊柱滑脱(spondylolisthesi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单词“olistha nein”意为滑动,它广义上指的是一个椎体在另一个椎体上的平移,导致椎节的不稳定。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其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目前针对腰椎滑脱的分类和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总体上认为未表现出临床症状或神经
学位
目的对比研究C5/6与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R、CT以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两者解剖参数、脊髓压迫的静动态因素及脊髓损害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到2021年7月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C5/6或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85例,C5/6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龄27~76岁(51.16±10.71岁)。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男1
学位
背景和目的:皮肤创伤是皮肤组织在遭受外力作用后,出现皮肤离断或缺损,而使正常的皮肤结构及功能受损,是一种皮肤上的物理性损伤。皮肤创伤后修复的动态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了从皮肤细胞结构上的修复至组织层面上的修复。创伤后的再上皮化过程中可发生部分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um-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导致创伤部位周围细胞的形态变化、细胞间粘附性下降及许多与细胞粘附相关的
学位
目的膝关节是人体最大且最复杂的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作为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一旦发生损伤则会破坏膝关节结构的完整性,并且会影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与此同时,ACL的自愈能力较差,损伤后若缺乏及时且有效的治疗,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长期可能会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而且会对膝关节的功能产生严重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