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是极具影响力的当代非裔美国作家。迄今为止,怀特黑德已出版了七部小说和两部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怀特黑德探究了种族、人权、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及其生存状况。《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6)是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该作品讲述了在19世纪中期奴隶制下的美国,黑奴少女科拉从南部种植园逃离,借助地下铁道,一路向北寻找自由的故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先后斩获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普利策小说奖。在《地下铁道》中,怀特黑德巧妙地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以文学文本的形式重构了奴隶制历史。这与新历史主义所提倡的文学和历史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要恢复文学研究中的历史维度的观点相一致。本论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解读《地下铁道》,探究怀特黑德在这部小说中构建的奴隶制历史,构建历史所采取的文本化策略,以及这部小说的历史意义。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怀特黑德的生平、文学成就、《地下铁道》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这一章首先对新历史主义进行整体概述,然后着重论述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第二章以“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理论概念为切入点,探究怀特黑德在小说中构建的真实历史事件和边缘人物的历史故事。新历史主义主张只有通过文本人们才能了解历史。这一章节聚焦怀特黑德在小说中重塑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含义,解读怀特黑德在重塑历史过程中所使用的“文本化”策略。第三章从“文本的历史性”这个角度论述影响《地下铁道》这部小说创作的外部因素,分析这部小说参与历史塑造的方式以及小说的历史意义。怀特黑德的非裔作家身份和成长生活经历,以及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种族问题都是影响《地下铁道》写作的外部因素。通过还原19世纪黑奴贸易和种植园生活场景,《地下铁道》作为文学文本参与非裔美国人历史的建构,呈现了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奴隶制历史,同时揭露了黑人女性群体的悲惨遭遇,呼吁人们正视历史。这些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分析《地下铁道》的“文本性”和“历史性”,这篇论文探究了怀特黑德所呈现的被主流话语压制的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这部作品展现了怀特黑德作为非裔美国作家对黑人历史和种族问题的思考,能够唤起读者对种族歧视和非裔美国人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