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对攻击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W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环境下生长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社会阶层会对攻击产生影响。低社会阶层被视作是攻击的风险因素之一,与高阶层者相比,低阶层者生活在较困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如面临更多的威胁、不可预测性),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适应性的行为模式以应对威胁环境,例如攻击行为。但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结果并非总是一致,有研究发现低阶层与高攻击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或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比较复杂,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多样化的研究。阶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且长期存在,无论是从维持积极的群际关系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来看,研究中国当下社会中的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四项研究共7个子研究,系统地探讨了社会阶层对攻击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了厘清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研究一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整合已有研究中不一致的结果,并估计社会阶层与攻击之间的整体关联程度。结果发现,社会阶层与攻击之间显著负相关,虽然效应量较小,但结果相对稳定。高度异质的结果也表明阶层与攻击的关系是会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不同,同时也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多种调节变量。研究一发现了研究水平(如出版状态、研究类别和文化差异)、样本水平(如年龄)、阶层水平(如社会阶层的类别、评估方式和来源)以及攻击水平(如攻击类别、攻击对象的责任性)变量会显著地调节社会阶层与攻击间的关系。例如,在研究水平上,相较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下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要更强。阶层与攻击的关系在低权力距离、高个体主义以及文化越松的国家中也要更强。在样本水平上,阶层与攻击关系间的效应量会随平均年龄的增加而变大。在阶层水平上,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主观阶层与攻击的关系要显著强于客观阶层与攻击的关系。对于客观阶层而言,使用教育和合成指标时的效应量要比使用收入时更大。对于主观阶层而言,采用阶梯量表研究比采用分类量表的研究有更大的效应量。与家庭社会阶层相比,个体自身社会阶层与攻击的联系要显著更强。对于测量家庭社会阶层的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阶层数据由被试(如学生)间接报告而言,当数据直接由父母或家庭成员报告时效应量要更大。在攻击水平上,社会阶层与攻击情绪之间的关系要强于社会阶层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另外,低阶层体验不仅会增加对与阶层体验有关对象的攻击,也会增加对与阶层体验无关对象的攻击,但相较于“无辜”的第三方,在面对与阶层体验有关的对象时,阶层对攻击的影响要更大。为避免单独研究攻击性可能存在的信息缺失,研究二在同时考察攻击性与亲社会性的情境下,探讨社会阶层对攻击的影响。研究2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验证了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结果发现主观阶层与特质攻击显著负相关。另外,中介模型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控制感和消极情绪在社会阶层与攻击之间起到间接效应。实验3和实验4采用一种较新的测量攻击/亲社会行为的范式——七巧板帮助/伤害任务(The Tangram Help/Hurt Task,THHT)——同时对受测者的两种行为进行测量,并采用实验法对被试的社会阶层进行操纵,以考察社会阶层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3采用对比法操纵社会阶层发现,不同的社会阶层体验没有显著地影响攻击行为。但是在控制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下,低阶层组被试的攻击行为仍要多于高阶层组被试。虽然控制感缺失与积极情绪的降低和消极情绪的上升有关,并且情绪也会影响后续的攻击行为,但是中介模型分析没有发现控制感和情绪在社会阶层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另外,虽然通过对比前后测的控制感发现,被试在做出攻击反应后所报告的控制感缺失的程度要更低,但是也没有发现前测控制感、情绪和攻击行为在社会阶层与后测控制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关于攻击行为具有补偿控制感作用的假设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实验4采用反馈法对社会阶层进行实验操纵,并增加了控制组的设置。结果发现,低阶层组被试要比高阶层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在控制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后,结果一致。另外,在实验3的基础上加入控制组(即中间阶层组)后发现,中间阶层组被试的攻击行为与高、低阶层组被试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能是低阶层体验既增加了攻击行为,高阶层体验同时又降低了攻击行为。中介模型分析发现,控制感和消极情绪在社会阶层和攻击行为间的相对间接效应显著。在对攻击行为的补偿控制感作用进行考察时发现,一方面,在被试表现出攻击行为后,控制感缺失的程度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实验4首次发现前测控制感、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在社会阶层与后测控制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而通过亲社会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显著。也就是说,低阶层体验会导致的更多的控制感缺失和消极情绪,低阶层组被试继而会通过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而非亲社会行为来补偿(或降低)这种控制感的缺失。研究三从间接测量攻击的角度来更深入地探讨社会阶层对攻击的影响。两个研究为低社会阶层(相对于高社会阶层)同样会导致内隐攻击性的增加提供了因果关系的证据。实验5采用对比法操纵社会阶层,发现低阶层组被试将自我与攻击类概念联系得更紧密。实验6采用反馈法操纵社会阶层,同样增加了控制组的设置。结果发现,相较于高阶层组被试,低阶层组被试的内隐攻击水平更高。实验6还发现中间阶层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则与低阶层组和高阶层组被试无显著差异,说明相对低阶层体验既可能会增加内隐攻击性,而相对高阶层体验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内隐攻击性。另外,社会流动信念和宜人性在社会阶层与内隐攻击间的出现了显著的调节效应,当社会流动信念/宜人性较高时,中高阶层组被试之间的内隐攻击性无显著差异,而低阶层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要显著高于高阶层组被试。但是当社会流动信念/宜人性较低时,反而中间阶层组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要显著高于高阶层组被试,而高低阶层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研究四采用减点攻击范式(PSAP)结合f MRI技术来探讨社会阶层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个体在攻击启动和攻击反应阶段的大脑激活反应。行为数据表明,低阶层组被试比高阶层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ROI分析表明,对于所有被试而言,攻击启动(vs.“基线状态”)显著激活了OFC,ACC和杏仁核。而攻击反应(vs.“基线状态”)显著激活了纹状体和脑岛。分析大脑激活反应的阶层差异时发现,在攻击启动阶段,低阶层组被试比高阶层组被试更多地激活了OFC和ACC,而在攻击反应阶段,低阶层组被试比高阶层组被试更多地激活了纹状体和脑岛。另外,结果发现攻击行为的阶层差异会受到大脑激活反应的调节,攻击启动阶段的OFC和ACC反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面对攻击启动时的OFC/ACC反应较低时,低阶层组被试比高阶层组被试表现出显著更多的攻击行为。而当面对攻击启动时的OFC/ACC反应较高时,高低阶层组被试之间的攻击行为的差异则不显著。四项研究较为一致地发现,社会阶层与攻击在整体上呈显著负相关。相较于高阶层者,低阶层者在攻击行为、攻击认知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另外,低阶层者的攻击行为可能具有补偿控制感的作用,并伴有更多的奖赏体验。基于已有结果,本研究初步提出了攻击的威胁应对模型以解释社会阶层影响攻击的机制:威胁环境会给个体带来危险和厌恶感,因此个体会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性策略以应对威胁环境,而攻击则是低阶层者应对威胁环境的适应性策略之一。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攻击的阶层差异,即攻击并非是低阶层者固有的特征,低阶层者较高的攻击可能是他们应对威胁环境的适应性反应,在考虑社会阶层与攻击的关系时应结合具体社会情境和个人因素。研究结果也为如何降低低阶层攻击性以及减少阶层固化提供了启示。
其他文献
帝舜既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先祖,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人物。帝舜故事介于神话和传说之间,经历了由上古神话历史化、传说化、地方化的漫长过程。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帝舜图像入手,结合其文字、口头传承研究神话传说演变,有助于揭示社会变迁中的帝舜符号生成与叙事功能。千百年来,帝舜文化的传播区域遍布全国,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其民间传说和图像叙事也逐渐地方化,产生了不同的叙事主题和地方形象。当代各地祭祀先祖的民俗复
学位
在智能时代,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诉求。从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技术支持、教学模式等方面重构智能时代的教学范式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应然反应,也是教学系统不断顺应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是智能时代下英语学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在此
学位
临床上食管癌晚期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常用的化疗手段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会带来全身毒副作用,且对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甚微。而可以用于打开腔道狭窄的食管支架却只能姑息性治疗食管癌,并不能杀死肿瘤细胞。为了“取长补短”地结合支架与化疗,我们设计制备了抗肿瘤药物/食管支架组合体,既能快速打开恶性腔道狭窄,又能给予局部化疗,低毒、高效地杀死肿瘤细胞。首先利用乙烯-醋酸乙烯高聚物(EVA)作
学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的远景目标之一。2020年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新中国贫困治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后小康社会,如何走好扶贫开发之路,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
学位
自我概念清晰性(self-concept clarity)是指自我概念的内容被清晰和自信定义的程度,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的内部一致性及确定性,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根据自我一致性理论和自我差异理论,个体保持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概念和身份,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测量指标,指个体根据自身确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包
学位
时距知觉与很多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其中毫秒到秒的时距感知对个体的运动控制、语言加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时距知觉机制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不同于视觉、听觉等感知觉,时距知觉没有一个专门加工的感受器官,这为时距知觉的机制探讨增加了难度。值得庆幸的是,被称为“心理物理学家的微电极”的感知适应技术,为探索感知觉的神经机制提供了一种无创性的方法。适应后产生的适应后效可以分离出对某一刺激属性有选择性反应的
学位
道教美德伦理的研究动机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思考前沿的学术论题:美德伦理学是一个新兴的规范伦理学视角,需要从不同的思想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资源,比业已成熟的义务论和后果论(功利主义)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美德伦理学关注有德之人、幸福生活、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价值)、美德品质、美德培育(修身)等话题,这些话题更具古典气息与恒久意义,显然,道教也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第二,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究道教伦理
学位
本定性案例研究描述了教学领导者在教学监督中具有促进有效教学的作用,力图为公立小学教学监督无效的问题提供策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找出被认为有效的教学监督中引入的实践和支持的有效形式来改善教学监督,以促进有效教学,从而为红衣主教大都市公立小学的有效教学做出贡献。该研究进一步试图确定教学领导者在指导他们实践的教学监督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成功地获得有效的监督。使用焦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法和半结
学位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探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成为不同领域学者着重关注的目标之一,揭示这一问题的答案对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有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包括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取向。快乐幸福感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个体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实现幸福感从实现论演化而来,认为幸福并
学位
现代数据中心在不断的与用户和其他的系统产生交互,而数据中心往往采用廉价的服务器,因此很容易发生单点故障,导致严重的损失。由于数据中心通常是由大量的服务器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可以通过冗余机制来保障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例如,采用Fat Tree等网络拓扑实现端到端的多路径网络传输,保证网络基础设施的高可用性;通过数据的多副本机制,保证节点故障后数据的可恢复;为业务应用提供冗余节点与带宽,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