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探讨眩晕的历代方剂组方用药配伍特点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l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眩晕的方剂,归纳总结历代眩晕治疗的组方用药配伍特点,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眩晕治疗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眩晕提供理论支撑及用药依据,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眩晕治疗方剂为研究对象的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中的药物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并结合中医药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唐及唐以前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32首,涉及中药88味,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防风、白术、肉桂、甘草、干姜、人参、细辛、山药、附子、川芎,用药以补气、温里、发散风寒为主,其中防风的使用频率最高。性味以甘温为主,主入脾、心、肾、肺经。配伍特点是发散风寒药与温里药、补气药的配伍,表现为防风与肉桂、干姜的配伍,防风与白术、人参、山药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及新方1首。宋金元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246首,涉及中药208味,在延续唐及唐以前时期用药特色的基础上,重视川芎、半夏、天南星、茯苓、天麻等药物的使用,川芎的使用频率最高。性味以辛温为主,归经虽仍以脾、肺、心经为主,但归肝经药物的使用开始增多。配伍特点较唐及唐以前时期而言,更加重视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的配伍,如川芎与天麻的配伍,半夏与茯苓、天南星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8个及新方9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159首,涉及中药205味,此时期用药特色与前期基本保持一致,但更重视当归、白芍、陈皮等药物的使用。归经与宋金元时期基本一致,性味重视甘温。在继承前期配伍特点的基础上,重视补血药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如当归与川芎、甘草的配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8个及新方9首。近现代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共31首,涉及中药123味,在承袭明清及以前用药特色的基础上,重视菊花、薄荷、黄芩、栀子、生地黄等药物的使用。归经与明清时期基本保持一致,但性味以苦寒为主。配伍特点较前而言,更加侧重于疏散风热药与清热药的配伍,如菊花与黄芩的配伍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2个及新方1首。历代治疗眩晕的方剂共468首,涉及中药281味,其中排名前十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川芎、防风、半夏、茯苓、人参、白术、当归、天麻、细辛。性味以辛温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肺、肝经。历代眩晕治疗的配伍特点是活血化瘀药与补虚药、解表药配伍,再适当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出核心组合16个及新方8首。结论:1.历代眩晕治疗重视肝、脾,用药特点多寒温并用,甘辛相合,均注重解表药与补虚药配伍,但不同历史时期又各有侧重。唐及唐以前时期重视发散风寒药与温里药、补气药的配伍;宋金元时期在此基础上,突出活血化瘀药的配伍;明清时期与前期基本一致,但在补虚扶正上,强调补血药的配伍;近现代时期在继承前期药物配伍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疏散风热药与清热药的配伍。由此表明治疗眩晕的用药配伍在不断的完善中。2.历代治疗眩晕的用药配伍特点为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其中扶正以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祛邪以解表、祛瘀、化痰、清热为要。说明眩晕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以气血、肝肾不足为本,风、寒、瘀、痰、火为标。3.通过对历代治疗眩晕的方剂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推演的新方进行分析后,得出眩晕的治法主要有祛风解表、温里散寒、活血祛瘀、燥湿化痰、清热凉血、息风止痉、开窍醒神、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填精益髓等。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评价旴江谢氏针刀刺营结合针刺咽安1号、咽安2号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旴江谢氏针刀刺营结合针刺咽安1号、咽安2号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机制进行探索。为治疗喉源性咳嗽提供一种新的中医外治法,并制定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以便于此项治疗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本实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喉源性咳嗽患者按1:1:1随机分为针刺组、针刀刺营组和针刀结合针刺组,每组各24例。其中针刀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与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从而对本病治疗方法进行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的刺法。方法:1.分组:利用SPSS软件将符合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合谷刺法组,每组30例。2.评估:根据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进
【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及红外温度特征,为颈型颈椎病的腧穴诊断与治疗选穴提供依据。并观察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腧穴特征的变化,反证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特征。【方法】1.以61例健康人和7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式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与腧穴自动化按诊装置,采集受试者腧穴温度与压痛知觉阈作为观察指标,以明确腧穴病理反应特征(腧穴温度、压痛知觉阈)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2.对愿意参与治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联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血虚生风型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评估针药并用联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血虚生风型眼睑痉挛的有效性、安全性,为眼睑痉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源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血虚生风型眼睑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44眼),治疗组24例(45眼),共48例(89眼),对照组予以当归活血饮加减联合鱼腥草超声雾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观察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作用,为临床应用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本试验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出6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依照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1周1次,治疗1~2次,对照组针刺治疗,1日1次,治疗14
目的:本研究从调神通督立法,对比观察温针灸与单纯针刺治疗中风病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以探究调神通督法温针灸治疗该病的优势所在,希冀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0例中风病失眠病例,均来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江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本研究将60例中风病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配合内科疾病及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等症候群的基础治疗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黄宫绣著作当中体质学说进行研究,探讨体质与证候之间关系,归纳体-证结合辨治的用药特点,为体-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提供思路,同时也将丰富旴江医学的体-证学说内容。方法:本课题主要以黄宫绣现行的著作中涉及到体证相关的内容为着眼点,广泛收集并整理与黄宫绣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查找并分析有关黄氏的现代文献和研究成果,对其体-证学说内容归纳整理,从体质因素、体质分型、体证关系、临证用药等方面
背景:陈日新教授针对过敏性疾病,提出的“无虚不作敏”的学术思想,采用热敏灸治疗过敏性疾病达到扶正息敏的临床疗效。大量循证研究显示,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AR)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有独特的疗效优势。但是内在机理尚没有阐明,相关研究也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从经典免疫致敏角度,探索热敏灸调节过敏性鼻炎Th1/Th2免疫失衡机制。目的:以Th1/Th2经典免疫机制相关细胞因子为切入点,运
背景:在理论研究中,既往关于少阴里证的研究多从病种着手,病下分证,过于局限,以致里证的证型多有遗漏,难以指导临床辨证。且证型罗列散乱无章,不成系统,亦使学者不能构建框架,难以窥其全貌,更难形成少阴里证证治立体化、层次性的认识和检索路径。目的:从临床辨证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少阴里证做一个系统的框架分类,融合六经、三焦、脏腑、卫气营血于一体的辨证纲领,通过对辨证要素(主症、病因、病位、病机)进行清晰标注
中医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时主要依据方剂的功效进行甄选,现行的功效表述尚不够规范与系统,难以与辨证结论进行有效、精确的对接,探讨一种对方剂更为规范有效的功效标定方法,是深化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学体系的必经道路。目的:本研究试探讨基于辨证要素对经典方的功效进行规范标定的方法,并构建相应方剂数据库,以有利于方剂学习和运用的精确选择。通过对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希望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对方剂功效进行规范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