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及当代启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d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开始酝酿“和平演变”战略,着手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颠覆与渗透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率先对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予以关注,并对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西方“和平演变”威胁进行了具体思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反“和平演变”措施,其形成的反“和平演变”思想,已经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仍不忘“和平演变”我国的图谋,对我国加强了西化、分化的力度,研究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对于新时代如何应对和防范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历史与现实相关照,对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进行梳理、总结与概括,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毛泽东的相关讲话中凝练出反“和平演变”这一研究主题,围绕“‘和平演变’是什么——‘和平演变’风险有什么——怎么反‘和平演变’”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基础阐述。本部分主要研究了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得以形成发展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源,在理论渊源中,本部分重点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斗争思想、列宁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想以及斯大林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从理论上对这些思想如何影响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探析。在现实根源中,本部分将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在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推行下受到的影响以及毛泽东自身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关注进行重点阐述,以解释清楚毛泽东提出反“和平演变”思想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发展过程阐述。本部分从纵向角度研究推动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形成发展演进的国际国内环境因素以及关键事件,根据毛泽东不同历史时期反“和平演变”的理论及实践,将思想发展历程分为萌芽、形成以及发展三个阶段,重点阐述毛泽东在环境变化和事件发展中产生的体现其反“和平演变”思想的代表著作、思想内容及实践,讲清楚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何以形成、发展和演进。第三部分,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内容的具体阐述。本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从横向角度研究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毛泽东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特点论述、毛泽东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推行的危害论述以及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基本主张与举措,同时结合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关于“和平演变”的论述,呈现第一代中央领导人集体对西方“和平演变”的看法以及应对举措。第四部分,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当代启示。当前,我国仍面临着被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风险,如何进一步有效反对西方“和平演变”的问题也未完全解决。深入研究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目的是为新时代进一步反对西方“和平演变”提供实践指导,本部分旨在总结毛泽东反“和平演变”的实践经验,得出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如何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继续实施,以抵御西方新的特点的进攻。
其他文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共同富裕道路
学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孤立、封闭的状态逐渐走向交流、开放的过程,走向世界历史是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发展形势复杂,如何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期为
学位
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和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上升到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作为理论遵循,其中,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体系完整、成果突出,对我国制定治理策略、拓宽治理思路、提升治理效能意义重大。本文着眼于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分析归纳、逻辑与历史相
学位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和终极旨归。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解放进行不懈奋斗,其理论和实践均围绕此命题展开。马克思之前的诸多哲学家也曾对这一主题展开了丰富探讨,但其思想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为突出的便是没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则不同,它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逐步趋于科学的。作为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解读人的解放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以唯物史观
学位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苏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小农改造问题,并对改造小农的原则、条件、着力点与具体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农改造思想。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与俄国相似的问题,农民占大多数、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的国情农情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月革命后列宁的小农改造思想,结合新时代我国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现
学位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是以色列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其著作《记忆的伦理》(The Ethics of Memory)以“记忆的伦理”为主题,详细阐述了他的“记忆伦理”理论。基于对伦理与道德的划分,玛格利特将人际关系区分为厚的关系和薄的关系。厚的关系受到伦理的规范,是指与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际关系;薄的关系受到道德的规范,是指与我们有淡薄或陌生的关系。在厚的关系中,记忆如同
学位
“美好生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索和追寻的重要主题。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哲人、思想家们对“美好生活”进行锲而不舍地省思和勾画,绘就出各具特色的“美好生活”图景。古希腊哲学家们注重向内探求,把“美好生活”等同于“良善生活”,把行为合乎“德性”和获取“智慧”作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手段,并将“至善”当作“美好生活”的最终目的。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古典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的现代需要及其满足。个人
学位
恩格斯无产阶级贫困理论深深植根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中,是在批判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贫困学说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渐生成的。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呈现出进步与退却并存的特征,一方面,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工厂、国际贸易、民族交往、物质生产等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贫富分化、阶级冲突、工人斗争运动等愈演愈烈。无产阶级处于极端穷困潦倒的境地。随着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
学位
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关乎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和头等工作。十八大以来,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党中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意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的客观现状,另一方面是意识到我们党需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的历史
学位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要求国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继续勇于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不断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日益增强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力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的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的全方位现代化,实现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国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能动性,在踔厉奋发中实现共同富裕。如今,我国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瞩目性的进展,
学位